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疗机构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
一直以来,医药健康市场都是关系民生的老大难问题,国家一直不断探索和改进医疗健康体系的制度法规,希望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医疗体系。然后,医疗健康体系的水平仍然一直困扰着民生发展,天价医疗费用的问题层出不穷,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近日,爆出的“锯腿男”事件,更充分暴露出我国医疗体系的薄弱和漏洞。如何探寻中国健康服务业的新出路,政府不断在尝试。
发改委官员郭剑英指出:“政府管制过多会抑制购销主体积极性,所以在药价形成和药品生产过程中,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利益与政府目标出现不符。”医疗健康市场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一直处于政府的高压监管之下,市场进入门槛高,竞争不充分,垄断倾向也十分的明显。“管太多”而因此剪断了市场充分调节的翅膀,使得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过分僵化,缺乏活力。政府的初衷是想通过这种“包办式”的管理模式规范医疗健康服务的市场,使得医疗资源真正的为群众所享,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却使得市场缺乏活力,养“懒人”,进入市场的“倚老卖老,不思进取”,“围墙”之外的,只能望洋兴叹,有力无处使。
在这种死气沉沉的市场环境下,国务院的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无疑为这个垂垂老矣的医疗健康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更多的新鲜血液的流入,使得“老资格”们不得不活动筋骨,振奋精神参与竞争,市场的景象就会不难想象的朝气蓬勃了。
经济学不争的真理是政府和市场必须同时介入领域内经济的发展,任何单方面的调控都不会使该领域得到良性的发展。“管太多”会把市场管死,而完全放任也会使市场陷入另一种“疯狂”,政府市场两手抓,我们期待着中国健康医疗体系新局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