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召开动员会,宣布全面启动公务用车改革,将于3月20日之后正式开始施行。此次公车改革覆盖范围从区四套班子到区直单位,并延伸到所有乡镇、街道,实现了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革。对涉改单位(对象)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补贴制度,按照一般科员到正县级的九档车贴标准,每月发放相应的车改补贴,由区车改办审批,财政部门核拨,逐月打入“渝水区公务用车改革市民卡”中,车贴金额只能用于与公务交通有关的支出,不能提取现金,也不能在商场、超市等地方消费。(3月17日 人民网)
始于1994年的公车改革,在磕磕碰碰、步履蹒跚中,已“摸着石头过河”已摸了20年,但一直踯躅不前,至今也未能真正“破冰”。去年,中央“八项规定”和“38项禁令”的出台,以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都表明了公车改革,峰回路转,势在必行。目前,一些地区和单位的公车改革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四川五粮液集团和江西省新余市率先大规模拍卖公车,为公车改革积极探索经验。但是,随之即来的“车补”成为了各地车改过程中的共同争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担心车改的“隔靴搔痒”,成为公务员的一种变相福利,未能真正走上“破冰之旅”。
四川五粮液集团和江西省新余市的公车改革,都将公车拍卖作为公车改革的第一步。拍卖的数量和成交额都暴露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公车的超标、超编。但是,他们的率先进行也为政府和国企的公车改革带了一个好头。拍卖之余,车补问题也就接踵而至,多少补贴算“适度”?五粮液集团中层以上干部每月享受800-2500元不等的车补,江西省新余区按照一般科员到正县级的九档车贴标准,每月发放300-2500元不等的车改补贴。这些都反映了目前车改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各地政策制度的不一致,各地就有了不同的车补标准,容易在公车改革中滋生变相的公车腐败;二是从目前已经进行改革的地方来看,车补的基本原则是人人有份,职务级别越高,车补额度就越高,这与“把公车从公务员待遇”中剥离的改革初衷相违背。这样的改革无外乎是“隔靴搔痒”,未能真正遏制“车轮上的腐败”。
公车改革中,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监督。今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袁寿其说,公车改革改掉特权的“蛋糕”,赢得的是民心。走出“公车照坐,补贴照拿”的怪圈,必须数量做“减法”,监督做“加法”,公车数量、公车消费都应公示,能减的都要减,依靠群众的监督力量才能真正让公车改革走上“破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