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公园健身绿道
营城建都滨水绿道
全市的200多处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将被上千公里的“绿道”连接起来,这些绿道像一张城市的“绿色名片”,可以有效推动城区绿色出行,并提供百万人休闲健身空间。
市发改委透露,本市计划利用5年时间建设市级绿道1000多公里,串联11个新城,覆盖16区县。
市发改委表示,7月23日,《北京市级绿道建设总体方案(2013-2017年)》通过市政府审议。今后5年,本市计划投资30多亿元,建设市级绿道1000多公里,构建“三环三翼多廊”的空间布局,串联200多处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可有效推动城区绿色出行,并提供百万人休闲健身空间。
同时,可增加绿道管护及相关服务就业岗位数千个,带动绿道沿线都市农业、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沟域经济等相关产业发展。届时,北京市民可在公园、在田野,在河畔、在山林中自由漫步或骑行,感受绿道建设带来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享受绿道建设带来的轻松惬意、悠闲自得。2013年,计划重点建设二环路滨水绿道、三山五园绿道、六里桥至园博园绿道、温榆河滨水绿道。
四个结合
衔接公共交通 结合景观资源
市发改委透露,绿道建设将实现四个结合与绿色生态空间相结合、与景观文化资源相结合、与公共交通衔接相结合、与休闲健康需求相结合。
与绿色生态空间相结合。近些年,北京市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空间资源不断拓展,形成了中心城有城市休闲公园、近郊有郊野公园、新城有滨河森林公园、远郊有国家森林公园的四级公园体系;实施一道、二道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绿化、重点通道绿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三大河流综合治理,绿色生态发展带不断延伸;2012年启动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两年完成造林近60万亩,新增15处万亩以上的大尺度城市森林,绿色生态空间不断丰富。这些都为绿道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建设绿道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生态建设成果,通过新建或改造绿道沿线绿化景观,提升生态建设品质,为人们进入绿色空间提供便捷、舒适的通道,让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态建设成果,发挥生态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
与景观文化资源相结合。北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年的建都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古镇古村、京味民俗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拥有众多的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现代文化场所,文化氛围浓厚。景观文化资源是绿道游赏的重要兴趣点,是提升绿道文化内涵、打造北京绿道品牌的重要元素。建设绿道就是要借助这些景观文化资源,增添绿道的文化气息,让人们在健身休闲中体验北京深厚的文化内涵,向人们展现古都的文化魅力。
与公共交通衔接相结合。近些年,本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市民绿色出行。目前,已形成公交线路近千条,运营轨道交通近20条,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5%。绿道是城市的绿色慢行系统,在满足休闲健身的同时,兼顾绿色出行,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建设绿道就是要与现有公共交通线路、站点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相结合,方便市民绿色出行,构建与现有城市交通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绿道网络。
与休闲健康需求相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健康休闲的需求不断增长,希望拥有更多的绿色空间。据统计,近三年,全市公园及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数量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2.7亿人次,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公园、景点、景区的游客接待量接近饱和,人们到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的渴求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户外骑行渐渐成为一项新的时尚运动,在市民自发组织下,目前已形成了奥体北门-四海镇、健翔桥-八达岭、三元桥-怀柔水库、阜成门-斋堂镇等多条常年性骑行线路,越来越多的市民希望加入到户外骑行行列。建设绿道就是要满足市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健康需求,丰富城市休闲空间体系,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的新选择。
四个原则
统筹规划突出特色 惠及民生健康低碳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绿道建设要统筹各类资源、各种需求,打破区县界线,加强整体协调,保持绿道景观的一致性。根据服务人口多少、实施条件好坏、示范带动效应大小等因素,分区段、分年度组织建设。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绿道建设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结合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和铺装材料,避免大拆大建。充分挖掘区域人文特色,突出滨水、山地、森林、田园、都市、乡村等景观特色,打造北京绿道品牌。
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绿道建设要注重人性化设计,以慢行交通为主,避免与机动车的交叉,增加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标识系统,建设便捷、舒适、安全的人文绿道,建成深受市民欢迎的民生工程。
绿色出行,健康低碳。绿道建设以满足市民健身休闲为重点,并与公共自行车租赁相结合,兼顾绿色出行。注重景观提升,突出低碳环保,推广使用节能、节地、节水等绿色可再生材料和新技术,打造绿色建设的新典范。
四项措施
合理布局节点连通 景观提升服务配套
合理布局。绿道线路决定着绿道的服务范围、功能发挥、品牌影响,是建设绿道的前提和基础。布局绿道线路要充分考虑生态空间、景观资源、交通衔接、受众人口、现实需求、易于实施、上下衔接等因素,发挥市级绿道的骨架支撑、示范引领作用。
节点连通。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重点功能区、主要居住区、交通站点、民俗旅游村等都是绿道的重要节点。建设绿道要尽可能多地串联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点,提升绿道游赏的吸引力。
景观提升。绿道建设主要利用现有生态建设成果,为进一步提升绿道的景观品质,需要新建或改造提升慢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营造层次丰富、类型多样、季相明显、主题鲜明的绿化景观。
服务配套。以慢行道路建设为基础,通过设置驿站等游憩服务设施,增加标识标牌等指示系统,建设必要的供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完善绿道的服务功能。
四个特点
绿色出行山水休闲 文化魅力城乡融合
绿色出行之道,即通过绿道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城市慢行道路,推动城区绿色出行,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
山水休闲之道,即通过绿道建设,串联山水田园等自然景观,让人们走出喧嚣的都市,放松身心,走进自然,走出健康。
文化魅力之道,即通过绿道建设,串联著名历史文化景点,将绿道打造为感受古都文化魅力、展示古都文化风采的重要窗口。
城乡融合之道,即通过绿道建设,整合城乡旅游资源,促进城乡互动交流,带动乡村旅游消费,将绿道建设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绿色纽带。
绿道布局解读
“三环、三翼、多廊”的总体布局
空间布局:构建“三环、三翼、多廊”的总体布局
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基础,以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充分考虑工程易于实施、市民方便到达、兼顾绿色出行等因素,规划市级绿道1260公里,覆盖全市16区县,贯通11个新城,在空间上形成“三环、三翼、多廊”的总体格局。
“三环”绿道指环城公园环绿道、郊野休闲环绿道、森林公园环绿道,分别沿二环路、第一道绿化隔离带、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布局,将中心城、边缘组团、近郊新城、四大郊野公园和著名历史文化风景区联系起来。
“三翼”绿道指东翼绿道、西翼绿道、北翼绿道,是以“三环”、“多廊”绿道为中心向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延伸,分别将本市东部、西南部和北部的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区和新城建设区联系起来。
“多廊”绿道主要是沿城市河湖水系由中心城向外辐射的滨水绿道,主要沿护城河、昆玉河、北土城河、永引渠、京密引水渠、坝河、通惠河、凉水河等水系布局,并与“三环”绿道相连通,共同形成市级绿道体系的中心。
绿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加绿色休闲空间,可串联200多处公园、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打造10处以上风景优美、富有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游赏绿道区段,并示范带动区县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特色突出、功能多样的绿道网络,可提供百万人休闲健身空间,成为北京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一道亮丽名片。
绿道建成后,将带动相关就业,可增加绿道管护及相关服务就业岗位数千个。将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绿道建成后随着游客增加,可带动农业观光、民俗旅游、文化旅游、沟域经济发展,增加当地经营收入。
时序安排:先城区后郊区,先中心城后新城,先易后难,统筹推进
2013年计划实施环城公园绿道、郊野休闲环绿道部分区段、“多廊”绿道部分区段、温榆河滨水绿道等线路,约175公里;2014年计划实施新城绿道、郊野休闲环绿道、“多廊”绿道,主要分布在六环内,约260公里;2015年计划实施森林公园环绿道、“三翼”绿道近郊区段,约280公里;2016年计划实施“三翼”绿道远郊区段,约300公里;2017年计划实施“三翼”绿道剩余区段并打通断头绿道,约245公里。
2013年绿道建设项目包括二环路滨水绿道、三山五园绿道、六里桥至园博园绿道、温榆河滨水绿道,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并涉及通州、顺义、昌平3个新城。
二环路滨水绿道,依托护城河滨水空间、二环路城市休闲公园建设,串联大观园、陶然亭公园、天坛公园、龙潭湖公园、德胜门、永定门等景观文化资源,全长约30公里。该绿道建成后,将为中心城增添一处新的风景线,对于展示古都文化风采,推动城区绿色出行具有积极作用。
三山五园绿道,位于郊野休闲环西北部区段,以三山五园皇家园林为依托,串联玉东公园、北坞公园、丹青圃公园等郊野公园,与颐和园、北京植物园、香山公园、西山森林公园等景点相联系,全长30多公里。该绿道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三山五园地区的环境品质,丰富旅游休闲内涵。
六里桥至园博园绿道,是多廊绿道之一,由六里桥地区沿京港澳高速北侧绿地延伸,经永定河至园博园,串联万丰公园、天元公园、小屯公园、经仪公园、晓月湖公园、宛平城、卢沟桥,全长约30公里。该绿道将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园博园、卢沟桥等自然生态、历史景观与中心城联系起来,为中心城居民享受西部生态文化空间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该区域居民绿色出行提供了通道。
温榆河滨水绿道,属于森林休闲环绿道,西至沙河水库,沿温榆河滨河绿带至通州新城,串联巩华城、沙河闸公园、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小汤山农业示范园、东郊森林公园、通州商务园滨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全长约85公里。该绿道以温榆河滨水空间为依托,按照自然、生态、舒适的理念,倡导“骑行温榆河,水岸慢生活”,打造北京最美的骑行绿道,绿道建成后,将直接服务于回龙观、天通苑、北苑、望京、东坝、未来科技城、通州新城等多个大型居住社区和重要功能区。
资金筹措:以政府投资为主,积极吸引社会参与
绿道是一项服务百姓的公益性工程,以政府投入为主,由市区两级分担。其中,市级绿道建设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按照工程建设投资的80%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区县加大配套投入,根据各区段特色打造精品绿道。区县绿道和社区绿道建设以区级投入为主,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给予不超过30%的工程建设投资补助。
在政府投入的同时,为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参与氛围,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捐助、冠名、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支持绿道建设。如在途经大型企业、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的绿道建设区段,可通过绿道冠名、增加企业标识等方式吸引企业出资建设。对于驿站等绿道服务设施可通过特许经营方式,由企业主导运营,提供相应服务,并负责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
绿道 线路分布
环城公园绿道 主要沿二环路“绿色城墙”、护城河布局,包括旧城区内由后海连通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至通惠河的皇城绿道,以及由西便门至东便门的前三门绿道。
郊野休闲环绿道 主要分布于一道绿隔,自颐和园起,沿清河向东,经京包铁路北侧绿地、五环路绿地、京沈高速绿地、西南四环路绿地,至西南三环路绿地、旱河路绿地回到颐和园。
森林公园环绿道 主要分布于二道绿隔,由翠湖湿地经沙河、温榆河、北运河至通州、亦庄、大兴新城,沿凉水河、团河路、南五环路绿带向西至永定河,沿永定河、六环路绿带回到翠湖湿地。
多廊滨水绿道 主要沿中心城区滨水空间向外辐射延伸,与森林公园环绿道相接。一是自西直门转河沿北展后湖、玉河、昆玉河经颐和园沿京密引水渠至海淀苏家坨;二是沿元大都遗址公园经北土城河至西坝河;三是沿小月河、京藏高速带状绿地至巩华城;四是由东直门沿坝河连通望京、798艺术区、蟹岛,沿机场高速林带至温榆河;五是由东便门沿通惠河至通州新城;六是由菜户营沿凉水河至亦庄新城;七是由六里桥至园博园;八是由木樨桥沿永引渠经玉渊潭、定慧公园、八大处、模式口至三家店历史文化区。
东翼大河绿道 沿潮白河、北运河等生态廊道布局,将东郊生态公园、东北部的雁栖湖、慕田峪、青龙峡、黑龙潭、金海湖等风景名胜区及怀柔、密云、顺义、平谷新城联系起来,形成市域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绿道体系的骨架。
西翼山水绿道 沿永定河生态走廊、南水北调巡线路及房山、门头沟山区沟谷布局,将西南部潭柘寺、戒台寺、青龙湖、周口店、琉璃河、长沟湿地、云居寺等及房山、门头沟新城联系起来,形成市域西南部地区绿道体系的骨架。
北翼山水绿道 自沙河水库起,经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十三陵水库、蟒山国家森林公园、居庸关、八达岭、龙庆峡、松山、野鸭湖等,由苏家坨沿京密引水渠至怀柔水库,并将昌平、延庆新城联系起来,形成市域北部地区绿道体系的骨架。
链接:
绿道及其发展概况
绿道是一种限于步行、骑行的线性绿色通道,通过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遗迹和城乡居住区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保护、文化旅游、健康休闲、连接城乡等多种功能。
世界上第一条绿道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目前,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开展了绿道建设,如美国东海岸绿道、芝加哥区域绿道、英国大伦敦地区绿道、新加坡绿道、广东珠三角绿道等。广东是国内开展绿道建设较早、影响较大的地区,于2010年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三年多来,累计建成绿道6000多公里,覆盖面积约5.46万平方公里;2012年,广东将珠三角绿道建设推广到全省范围,规划到2015年建成绿道近9000公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绿道建设逐渐成熟和完善,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环境绿化水平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本市绿道建设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绿道建设的雏形是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海子郊野公园等大型公园内的健身步道。近几年,绿道逐渐走出公园,走向滨水空间,陆续建设了大运河绿道、妫河绿道、潮白河绿道、营城建都绿道等滨水绿道。
从空间结构和发挥功能来看,本市绿道可分为市级绿道、区县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层级。市级绿道是全市绿道体系的骨架,串联全市重点生态空间、人文历史景观和主要功能区、居住区;区县绿道是市级绿道的延伸,串联本区县主要的绿色空间、历史文化景观和集中居住区;社区绿道串联社区周边绿色空间,直接服务社区居民。
绿道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绿道区位、发挥功能及建设标准的差异,绿道可分为三类:一是城市型绿道,位于中心城、新城等城市建成区内,依托城市滨水空间、带状绿地建设,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骑行为辅。二是郊野型绿道,位于城市建成区外,依托山谷、河流、林地、田园等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在山区和平原地区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不同特色,出行方式以骑行为主、步行为辅。三是联络型绿道,在某些绿道无法连续的区域,在保障道路正常通行的前提下,通过借道城市道路的非机动车道实现绿道连通。
绿道建设包括慢行道路、绿化景观、标识系统和配套设施等四类建设内容。
慢行道路:分为步行道、自行车道、综合型绿道3种。路面材料应具备舒适、安全、耐久、环保、统一等特性,简洁大方,易于识别。
绿化景观:郊野型绿道单侧绿化带10-25米,鼓励拓宽绿化带,在植物配置上以乡土树种为主,注重层次设计,营造与自然融合的绿化景观;城市型绿道单侧绿化带1.5-10米,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在植物配置上以景观树种为主,注重精细设计,营造园林式的优美景观。
标识系统:包括解说牌、引导牌和警示牌三类,全市绿道采用统一的标识内容。
配套设施: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游客量等合理配置必要的交通接驳、给排水、电力、通讯、照明等基础设施以及驿站等服务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