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春天到的时候,很多养生专家都在讲要“减酸增甘”,请问这是说春季应该多吃甜食吗?
佟彤:事实上,这是对中医养生的一个误解,因为中医所说的“甘”,绝对不等于甜味,更不是甜味食物,而是中医里属于甘味的药物,这个甘味有的时候吃起来并不都是甜的。
这个“减酸增甘”的理论,是唐代医家孙思邈说的:“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是肝所主的季节,这个时候容易肝气过旺,而酸是入肝的,所以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在五行中,属于木的肝是克伐属于土的脾的,如果肝气过旺,脾气就要受到压制,比如我们平时生气时,大多是肝气郁滞或者肝火上炎的时候,再好吃的美食摆在面前,你也没有食欲,就是因为脾胃被肝克制了。为了防止肝气在春天过旺,所以不仅要少吃酸味,还要多吃一些入脾的甘味的药物或者食物,这样可以保护脾气不受克伐,因为甘味是入脾经的。
那么,什么才是中医讲的甘味的药物或者食物呢?首先中医里说的味,是中药药性的一部分,不是简单的嘴巴尝出来的味道,还包括了药物功效,一般来说,甘味药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补益”意思是具有补益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补药;“和中”是指具有调和脾胃和调和药性的作用,比如甘草能使药性猛烈的药物收敛一点儿,毒性减轻一点儿;“缓急”指具有缓和脘腹和四肢拘急疼痛,缓和药性的作用,比如白芍。我们熟悉的药物中,除了真正甜味的大枣、甘草,还有黄芪、当归、枸杞、生地、黄精、阿胶、麦冬、葛根,虽然没有明显的甜味,但都属于甘味的,这也是我们补虚时离不开的药物。
所以“减酸增甘”可以这么理解,在春天的时候要提前补脾,可以多吃些补脾的药物或者食物,而绝对不是简单的多吃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