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草园地 > 正文

陈大刚:彩虹箭竹

2019-10-26 16:41 | 来源:




作者:陈大
 

     编者按:古蔺县箭竹苗族乡是古蔺县四个少数民族乡之一。距古蔺县城26公里,叙永县城32公里,纳黔高速、叙蔺公路横穿境内而过,是古蔺通往外界的交通要塞,素有“古蔺西大门”之称。这里民风古朴,风情浓郁,是一个自然山水与苗族风情融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川南经济网选编了中国旅游散文家陈大刚先生以箭竹人文为素材的又一散文力作,以飨读者,希望您能喜欢。
 

 
情重意重箭竹水

    “箭竹有山无水”,说的是古蔺箭竹苗族乡政府驻地箭竹坪。这里地处海拔1100米高的山凹上,北靠海拔1674米的簸阳岩山系,正对海拔1445米的红梁子大山,找不到一丝一毫溪河的影子。但是,箭竹坪只有方圆几公里,根本不能代表幅员面积128平方公里的箭竹乡。
     其实,箭竹乡有水,有名的河就有三条。一是乌龙河(又名小沟河),发源于老鹰岩,经叙永县震东乡流入永宁河,是永宁河的发源地之一。另外两条河泸家河与沿河都发源于簸阳岩——对于古蔺来说,这是必须大书特书的两条河。
    泸家河的发源地是岩凤沟,出水洞口只有杯子大,为山泉水,之后,一路汇集了簸阳岩大山中无数溪沟水,经河屯流入双沙后,改名白沙河,在双沙坝子边缘的洞梁子,从200米的高陡岩倾泻而下,至关田坝入赤水河。这条河的功绩有二,一是在洞梁子受阻,泥沙千年万年淤积,造就了“画里乡村”双沙坝子。二是每年有上亿立方山水注入赤水河——可以说大名鼎鼎的茅台酒与郎酒中,都有泸家河水神采飞扬。
     而且,这河中还多野生木槐和鱼水鱼。那木槐是一种生长在四川盆地南沿与云贵高原北麓山野溪水边的蛙类动物,又叫“琴蛙”,深褐色,鸣声咚咚。叫三声时,其调如简谱中的“1、3、5”,叫五声时,若“1、3、5、5、5”,就像学过和声。月明星稀之夜,其声如仙乐,让人闻之要翩然归去。上游泸家河的鱼属于冷水细鳞鱼,周边乡镇和临近县城的老百姓常来这里捉,捞上来清水一煮,只需放点盐巴,撒点鱼香菜,那鲜美就不摆了——这是一种与天地同生的鱼味道,与它的天味相比,城市里那些油煎油炸并用上10多种佐料整出的鱼,就不叫鱼了。



     另外一条沿河最初为磨槽口三凤田一山泉,出水泉眼也只有杯子大,之后,也一路汇集了簸阳岩大山中无数溪沟水,自袁家沟入德耀镇,沿途又收了许多大山来的水,流经古蔺县城后,改名古蔺河,之后出永乐,进太平,入赤水河。在70公里的流程中,情意绵绵地哺育出了古蔺的稻米之乡彰德坝子和永乐坝子,特别是哺育了古蔺县城——之前,我曾为先民选择火星山脚下作县城而纠结:这里不是双沙、大村那样方圆数公里的大坝子,而且地又不平坦,对外交通也不方便,特别是常年少雨,被称为“打不湿的古蔺”。现在终于明白,是因为有发源于箭竹乡磨槽口三凤田的沿河。要没这河,蔺州祖先就是再弱智,也不会把政治文化中心安放在火星山脚下。而且,还有一说,要没有古蔺河每年将近4亿立方水注入赤水河,旧时的赤水河作为蜀南黔北主要水路交通的功能可能也要打折。


     可以这样说,箭竹苗族乡这两条河对古蔺、对赤水河流域的昨天和今天还有明天都恩重如山。
      不过,箭竹有山却是实实在在的。境内大山纵横,群峰并峙,绵延起伏,深沟狭谷。北有与德耀镇相连的红梁子大山,南有与叙永正东相隔的狗爬岩梁子,中部有海拔高1448米的大山山峰,南有簸阳岩。这些山“藏龙卧虎”,有许多绝佳风景。
     在白岩山中,居然有一方圆数公里的巨大草甸,如同蓝天下一块硕大的绿色地毯。初春时节,草甸四周山野李花、桃花璀璨如云如霞,草甸上绿草茵茵,春风一吹,就有一团团、一簇簇红的紫的白的野花在阳光下挤眉弄眼,让人看上一眼,就恨不得要溶化在它的花与草中。还奇的是,草甸附近还有一石笋林,有上百大大小小的天然石笋,蔚然壮观。



    特别有名的是大黑洞,这是独步泸州的最大溶洞。大黑洞在团结村境内的大坑头山中,是一喀斯特天坑。沿321国道顺着一条狭窄的小路而下,山上林子四面环绕状,至中间集体下凹,大黑洞的入口就在那最深的凹口间,好似一个半张的大口。洞深约5公里,冬暖夏凉。入到里面,起初感觉阴冷潮湿,越往里走,越觉温暖。举目洞内叉路繁多,令人不由得又倒抽了一口冷气。洞内路时而直上,时而又急下。入洞约200米处,有两个开阔地,左边一个差不多有5个篮球场大,右边一个比10个篮球场还大。开阔地边侧有一洞口向下,洞内阴河曲径通幽,行约3公里可达乌龙沟凉风洞。由此前行约一公里,可通往天坑东面的响水洞。相传此洞可通往云南、贵州,但至今无人探明究竟有多少个出口。洞中景观自是奇异,各种钟乳石造型稀奇古怪,千姿百态,又有暗河,水声淙淙,不知流向何处,说不尽的神秘诱人……其溶洞文化是古蔺乃至泸州一张名片,如今已然是国家级4A旅游景区。
岁月如歌话往昔

     在高速公路未通前,到古蔺来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95%以上都先得到箭竹坪报到。这是因为箭竹坪当叙蔺路中段最高处,是外界从陆路到古蔺的第一关口,素有“古蔺西大门”之称。那些冲出古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求学发展的古蔺县城人,许多都有过这样一种温暖的记忆,车到箭竹坪心头就会一热,因为下完箭竹坪的坡,就是家了。


 
    箭竹坪的得名,与当地大姓袁家有关。袁姓是最早在箭竹安家落户的汉族人——关于他们的来历,有这样一个版本,明末,袁家先祖两个罗篼挑着两个儿子,从贵州习水渡赤水河至太平,一路逃荒要饭,顺着古蔺河而上来到鱼洞大山中落脚,伐竹垦荒,生存繁衍。后两儿共生八子,八子又繁,一部分依沿河生息,其地后称“袁家沟”,一部分逐渐移居山顶土坪上,逐成村落——因其时山顶土坪生长茂密箭竹,故将其取名为“箭竹坪”。可能是感恩箭竹山水于袁家的恩德吧,袁家素有乐善好施的家风——今天袁家后人袁国雄,属一方成功人士,修桥补路办教育,资助贫困人家,他都视为己任,很得当地人口碑。 
    不过,最早开发箭竹的是蔺地土著苗族。只是当时人数极少,并几乎都生活在深山中。而相继袁姓前后,则有多姓苗族人从四面八方入居箭竹——

     杨姓于明末清初由湖广讨诏入川,落业于箭竹尖山子脚下,经十七代,现有300多人。
    侯姓清初从湖广讨口入川,居尖山子, 现有200多人。
     熊姓祖籍云南镇雄,清中叶打猎迁入。现有大约130人。
    项姓于明末清初从湖广入川,打猎入古蔺德耀镇二坡和尚寺,后又打猎迁入古蔺大寨乡。民国初年,其中一支又由大寨迁入斑鸠石落业。
    陶姓为明末清初湖广“讨诏”入川,居沙子沟陶家湾。
    王姓由江西入川,落业于箱子厂,信奉基督教。
     …………


     这些苗族虽支系不同,但大多有姓氏排行,比如古姓的字辈排行是——
     明朝登仕永,应泽康显运,
     成玉文学德,胜贵兴其斌,
     安邦代太涌,万世传金银……
    苗族同胞大多居住在红梁子、大山、狗爬岩梁子、簸阳岩这些深山大岭中。他们与山相依为命,与山共日出日落月圆有缺。云贵高原大娄山余脉的这些山更呵护了他们,恩赐了他们。他们在迁徙的艰辛中落脚,更在生存的热望中展开,在山中一砍二烧三撒四安(狩猎),建起了村寨,从而让箭竹的山野有了人气,有了文化,有了人间烟火,有了生命情怀,尤其是使箭竹的山野水边“生长”出了苗家风情——芦笙悠扬,苗舞也悠扬……
到清末时,苗族同胞与来到箭竹的袁姓、王姓、黄姓、杨姓等汉族同胞一起,已经将原本只是长满箭竹的山凹箭竹坪打造成了远近有名的乡场——上百户人家相依相连,形成了300多米长的街道,客栈、饭馆、盐铺、布铺、油坊一应俱全。每到赶场,尤其是七月初三赶苗场的日子,四面八方数千人会聚,热闹得连红梁子山上的雀雀们也要飞来献歌。


     在来到箭竹的人中,也许应该提及的还有传教士——1917年,贵州石门坎基督教会派英国传教士海烈斯夫妇、加拿大牧师裴光华来到箭竹。从正统的政治层面看,他们可能是代表国家利益与教会利益,甚至是进行文化渗透与侵略。不过,就这几个具体的人而言,他们在箭竹更多的身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与具有爱心的人。他们落脚在箭竹最为偏僻与穷困的蔓岭——那是海拔1674米的簸阳岩大山中苗族聚居的村寨。在这里他们修建了福音堂,布道传教。办起了“华洋拯济会”,凡生活困难的人家,都能获得5升大米和一段布料;又免费为穷苦苗家行医——首开古蔺以西医治病。海烈斯妻子甚至还同苗族妇女一样着苗裙。而且,他们的女儿裴美乐不幸早逝,就安葬在当地,墓还在——不知月上东山的夜晚,海烈斯夫妇是不是曾面对爱女之墓有过潸然泪下……他们这样与当地苗族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生活,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放在当下应该属于联系贫困村帮扶的先进典型。

     尤其应该大书一笔的是,他们还创办了古蔺第一所苗族学校,招收苗族子弟入学,并将英国人柏格里在贵州威宁石门坎为苗族创制的“坡拉字母苗文”作为教学文字,进行苗文教学,首次让古蔺苗族接触到了人类文明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文字。扶贫先扶智,通过文字,苗族子弟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算术中的世界、语文中的世界、《圣经》中包含的人类应该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这个原来只是由口头语言传说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因而有了更亮的眼睛,更宽广的心胸,更智慧的大脑。这些接受了人类文明成果教育的苗族子弟,解放后有许多参加了工作,在政治层面、文化层面提升了苗族在古蔺的影响力。
     在箭竹我曾经听好几个苗族朋友说到同样的一件事——据他们的老人们讲,英国传教士海烈斯夫妇与加拿大牧师裴光华是好人,没有在蔓岭和徐家林的大山中做过一件歹事,更不要说做伤天害理的事。


 浪漫箭竹•风情之旅

     最浓苗家拦路酒,
    最炫苗家民族风,
    最靓苗家哆彩秀,
    最美苗家服饰展。
    七月初三, 箭竹苗乡儿女欢迎您
     这是箭竹乡为箭竹统一设置的手机彩铃。这一时尚设置表明,让今天的箭竹能够笑傲川南的,除了自然风物,特别能够拿来张扬的就是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苗家风情节”。


      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三箭竹“苗家风情节”,是与大寨乡“踩山节”齐名的苗族盛大节日,可以说是古蔺苗家风情中的绝代双娇。而且,箭竹“苗族风情节”的影响范围甚至更广,在某种程度上,己成了川、滇、黔、渝、湘、桂等省市苗族的一个共同节日。
      箭竹“苗家风情节”源于箭竹坪“七月初三赶苗场”的民俗,或者说它是“赶苗场”这一千古相传的民俗文化的时代“升级版”。传统赶苗场主要为蔺地周边苗族之间的一种传统商贸交流,古蔺至少有10个乡镇要赶苗场。2009年开始,箭竹乡利用自己的地理区位优势,独具慧眼开发出了这一传统节日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高站位,大视角,充分挖掘川、滇、黔、渝“三省一市”苗族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将节日活动准确定位为“浪漫箭竹•风情之旅”,通过苗寨风情游、探秘大黑洞、爱在箭竹、爱水苗乡行、联谊三苗情、原生态歌舞剧、露营苗家寨等活动,集中展示溶洞文化和苗家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俗文化,将“赶苗场”升华为展现独特苗家文化和民族风情魅力的古蔺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为打造“浪漫箭竹•风情之旅”的苗家风情节,古蔺与箭竹匠心独运,出手大方——风情节主场选择在哆彩山。这里上有美丽的桃花山,附近又有大黑洞景区捧场;哆彩山踩山坪广场,占地约2000多平米,供活动期间的歌舞演出和容纳观众;投入巨资打造黑瓦白墙式砖木结构院落苗族民居,公路两旁房屋的外墙绘有苗家风格极浓的彩绘图案,整个乡镇街道两旁的房屋也被换成苗家的装饰风格,所有从箭竹乡经过的人瞬间就扑入浓浓的苗家情怀;又邀请川、滇、黔、渝、湘、桂苗族同胞进行才艺表演;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活动的影响力;积极将风情节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箭竹苗家风情节已经持续举办了十一届。活动盛况空前,吸引了从中央到省市众多媒体的眼球——
     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三),以“浪漫箭竹·风情之旅”为主题的“2012中国古蔺苗家风情节”在泸州市古蔺县箭竹乡正式启动。 
     上午9时,热情好客的苗家儿女齐聚箭竹乡哆彩山广场,吹起芦笙跳起舞,喜迎八方宾客。在热情洋溢的舞蹈《笙舞飞扬迎宾客》中,“2012中国古蔺苗家风情节”拉开帷幕。开幕式上,来自各地区的表演队伍以歌唱、舞蹈等形式表演了《苗族笙舞秀奇葩》、《铜鼓舞动苗家情》、《咪多咪彩展风情》、《苗家哆彩喜丰收》等节目。同时,苗族同胞还以苗家独有的方式向前来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献上美酒,邀请台下观众上台共跳竹竿舞,现场气氛热烈,台下观众掌声不断。 
     开幕式后,咪哆咪彩才艺比赛活动精彩上演,来自川、滇、黔、渝、湘、桂等地的52名苗族同胞组成了14支队伍参加比赛。活动期间,游客们还可以在箭竹苗寨参与到苗家刺绣、打糍粑、射弩、长桌宴等活动中,亲身体验苗家风情……



 
     这是媒体对“2012中国古蔺苗家风情节”的报道。报道的文字又把我带入了箭竹苗家风情节,让我再次身临其境,重新梦游那些夏天的精彩——
我特别感慨的是五彩缤纷的苗家服饰现场展示。那简直就是苗族浪漫与激情的大表演。苗家服饰堪称人间服饰文化一绝。一套服饰要经过种麻、捻线、织布、蜡染、刺绣、缝制、串珠等工序。仅一套女服就包含帕子、上衣、领饰、披衫、围腰、腰带、裙子、绑腿等部件,而且全部都纯手工制成,差不多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一针一线,制作服装的女子是把春天的青翠、夏天的火红、秋天的金黄、冬天的洁白都刺绣了进去,更是把爱的企盼、美的憧憬、人生的梦想都缝制于其中。与许多无文字的民族一样,苗族的历史文化主要是靠口头文学来表达的。但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艺术之中,在苗族服饰的刺绣图案里,他们情深意长地表现了祖先的创世、民族的祭祀,“叙述”了先民的悲壮历史和迁徙——百褶裙上有“黄河”、“长江”、“平原”、“城池”、“骏马飞渡”,两袖和围腰上有始祖“蝴蝶妈妈”刺绣……哦,苗族天下独有的叙事性服饰是“无字史书”,是艺术化的民族“史诗”。



     长留在记忆中的,还有这样一个镜头。2018年苗族风情节举办时,从大寨方向突然来了一场偏东雨,时间不长,只有10多分钟。雨过天晴,阳光清亮地炫目,天空蓝得要流下来,一道彩虹倏然飞来,灵俏在红梁子上,天然地为人间苗族风情节创设了一道如诗如梦的背景。我在面对彩虹中惊诧,如梦如幻中,仿佛听到有悠扬婉转的芦笙,如泸家河、沿河的山泉水一样在霓虹中流出。幻觉进一步展开,彩虹在飘流,幻化为苗家女子春风中翻飞的彩裙,那彩裙上又飞出无数的蝴蝶。歌声响起,一对对情投意合的苗族青年男女,牵手相依,走向山野,走向水边,溶入五彩的霓虹……
     哦,彩虹箭竹,浪漫苗乡!(初旭  鄢光烈、扶胜  供图)

      作者简介: 陈大刚,古蔺火星山下落鸿河边人。遣词造句三十来年,得各类报刊杂志发文百余篇,并出《站立天地间》《对自己好点》《笔走大中国》《笔走五大洲》四书。其中旅游文化散文集《笔走大中国》与《笔走五大洲》两书,从历史、地理、文化多个角度切入中国与世界著名“自然景点”和“文明景点”,倾注了一生积淀与满腔心血,充满了磅礴喷发激情、纵横捭阖视野、深遂广博思考,以一唱三叹笔调与绚丽多姿文字绘制了独具个性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唱响了一曲深沉而浪漫的人类赞歌……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