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药展台 > 正文

河南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疗康复模式引学界关注

2012-11-30 11:10 | 来源:

2009年,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精神卫生中心”)开始尝试“大病区、小社会、多功能、利康复”的医疗康复模式,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管理。对精神病人的治疗,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因此把医院病房建设成“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活动,对精神病人社会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实施三年来,这一医疗康复模式引起精神卫生学界的热切关注和积极探讨。□东方今报记者常书香程慧娟/文见习记者张欢欢通讯员刘伟/图

  ○病区建成“小社会”

  在精神卫生中心的病房里,每个病区的门口都贴着这样一个作息时间安排:6:30起床、洗漱、整理床铺;7:00餐厅就餐;7:30读报、听新闻;8:00服药、查房……作息时间安排上,详细规定着从起床到就寝每个时段的安排,像课程表一样。作息时间安排上面还有“做广播体操”、“做手工”、“听音乐”、“看电视”、“健身”等等,病人的一天被安排得满满的。

  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赵路斌介绍,实行“大病区,小社会”的理念,原因之一是医院病房的结构,当时的病房是由一个综合楼改造成的,病区结构是大房间,病区的面积无法分割,房间也不是太多,每个房间都很大,能住下10至12名病人。但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更好地让精神病人康复。

  长期以来,精神病人的功能康复,究竟是在医院内做好还是在医院外做好,一直是精神专科长期探讨的问题。西方理论认为,精神病人的急症治疗期应该在医院内做,功能康复放在社区即社会上做。西方理论将其概括为“去机构化”,就是将精神病院设得越小越好。

  为什么精神病人的康复要在社会上康复?赵路斌解释,是因为相当一部分精神病人社会功能减退,即缺乏自主、规律的生活能力,广泛融洽的社交能力和有效率的学习、劳动能力。这种能力的恢复离不开社会环境,但是在社会上谁来主导或指导其进行漫长而复杂的康复过程呢?显然我国目前还不具备社区精神康复条件。

  所以,精神卫生中心就尝试性地把病房建成类似社会化的病房,创造“类社区”、“类家庭”的模式。

  ○病人参与病房与生活管理

  病区大了起来,病房也大了起来。精神卫生中心每个病房里都住着10人左右,一个病房就是一个班组,其中病情较轻的任命为室长,其他人还分为副室长、组长等等。

  在病区护士的安排之下,病人们每天做着基本的工作,统一作息时间,参加各种活动。“给病人赋予了一定的社会角色,同时对他自身也是一种促进。”赵路斌说,病房在这种角色化管理过程中也会按照行为治疗法的基本原理,给予一定的奖惩。如表现好的病人,医护人员会奖励他一些糖、水果等小礼品;表现不好的没有奖励,甚至会通过限制活动空间,给予一定“处罚”。

  为了加强病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医护人员经常会在病房之间设置议题,让病人相互之间了解对方的情况,改变他们的认知,让病人学会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信息,从而更好走向现实社会。

  “从表象上看,安排病人做各种活动好像很没有意义,但是对精神病人特别重要。”赵路斌介绍,有些议题虽然简单,但是如果反复强化,就能让病人重新建立一种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使这个过程和有效社会活动衔接起来。
○小活动帮病人恢复社会功能

  下午4时,按照作息时间安排,精神卫生中心九病区的病人们安静地坐在餐厅里收看电影,还有人在九病区独特的工娱室内下棋、看书。

  工娱室是为了病人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而设立的。工娱室内放着各类杂志和书籍,自由活动时间,病人们可自主选择来这里看书、读报。一面墙上贴满了病人们的书法作品,还有病人将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写成文章张贴在墙上。

  唱歌也是每周必有的活动,工娱室的墙上挂着歌词,医护人员每周会轮换着教病人们唱歌娱乐,并组织病人参加全院的合唱比赛,九病区曾经在一次合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看似小小的一个房间、一个小活动,对精神病人而言却有莫大的帮助。因为学习和劳动效率、专注性是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要想走向社会岗位,精神病人必须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写字、做多人游戏、唱红歌都是很好的训练方法,也能培养病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赵路斌介绍,工娱疗活动每天都会开展,天气好的时候,每天上午9时30分至10时,全院病人会有半个小时的体操时间,并有评比,鼓励病人做得更好。通过单元配置、人员分工、作息时间的固定,配合生活技能的操作,促进了病人的功能康复,也改变了专科病房重治疗轻康复的局面。

  ○特色康复引学界关注

  “过去护士们的职责就是照顾病人吃药,管理病人的东西,实施这种模式之后,医护人员的工作也发生了转变。”赵路斌说,实施“大病区,小社会”模式以来,医护人员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因为这种模式实施之后,护士除了实施护理外,主要责任就是引导病人们恢复规律的社会化生活,引导病人建立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当然工作并不是轻松了,而是更重了。

  除了照顾病人的日常起居之外,他们还需要为病人组织各种循序渐进的适应性活动。九病区护士长任勤霞介绍,他们每天都会给病人开展健康教育,隔段时间,还会将病人家属请进医院,和病人一起举办健康教育知识竞赛。

  “以前都是重治疗,轻康复,现在精神科很重视预防和康复。”任勤霞说,他们还对病人家属进行宣教,出院之后也深入家庭,进行回访,指导家庭对他们进行关照。

  “大病区、小社会、多功能、利康复”的医疗康复理念实施三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吸引众多精神科专家参观交流,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际医学专家也纷至沓来,对精神卫生中心这种理念惊讶的同时,更是赞叹不已。

  这个模式也得到了洛阳市卫生局的重视,2009年特批该院慢性精神病康复和老年精神病复康两个特色专科。

  “病区就像一个生产线一样,病情由重到轻,再到和别人能交流,能做一些日常的操作,生活技能慢慢恢复,回到社会上之后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赵路斌说。

  【感言】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赵路斌

  精神卫生事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协助,精神卫生工作者不懈努力、默默奉献的艰辛过程,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到2002年中国第一个精神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出台,其间经历了44年;从1985年《精神卫生法》起草第一稿,到2012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正式通过,其间经历了18次易稿,历时27年;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从1972年建院,到2012年建设成现代化多功能的区域性大型专科医院,历经整整40个春秋。作为《精神卫生法》第一稿的亲历者,作为伴随医院成长30年的医护工作者,作为医院脱胎换骨、面貌巨变的见证者,内心的感动和喜悦不仅在于眼前看到的变化,更在于变化背后我们已清晰感受到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国人的心理健康的政策决断,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漠视、歧视到关心、支持的重大转变,心理健康问题从幕后走到台前,人们可以和其他疾病一样敢于面对,并积极应对的巨大进步,更在于通过精神卫生发展这一窗口看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定将走向全面小康和社会文明的美好未来,感动之中,更多寄托着我们精神卫生人为之追求的理想与期待。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