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了。到了夏至,才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正如人们常说的“不过夏至不热”。如何顺应夏至时节的气候特点,合理地安排日常饮食起居?19日,记者咨询了福建省人民医院传统内科主治医师闫超。
起居:早起加午休
闫医生表示,夏至时节,不少人会有全身困倦乏力以及头痛头晕的症状,严重者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这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其次,人体出汗时体表血管会扩张,更多的血液会流向体表,这种血液的再分配会使血压偏低的人血压更低,从而发生头痛头晕。
闫医生说,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应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俗话说“夏至阴生”,尽管夏至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体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7小时的睡眠时间。
饮食:多“尝酸吃苦”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很容易发生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疾病。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上火。冷食瓜果应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的食物宜少吃。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等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闫医生表示,苦味的食物中含有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苦味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可以解热除湿、抗菌消炎、帮助消化、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清心除烦,调整人体阴阳平衡,非常适合夏季人体所需,例如苦瓜、芹菜、蒲公英、苦菊、黄瓜、鸡毛菜、仙人掌、野蒜、枸杞苗等。
运动:凉爽清新处宜锻炼
闫医生表示,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边、湖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剧烈活动。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损阳气。
在运动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