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这一数字又一次触动社会的神经,相比2013年的699万增量虽不大但总量很大。专家分析,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也有专家建议对就业问题应理性看待,不要只片面的看数据。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呢,听听两会代表委员怎么说。
-
傅振邦
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
★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对促进就业、规范就业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只针对就业做了一般性抽象化的规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因此,尽快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法规。
-
赵艳林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
★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人才供需存在三个方面的“错位”:社会需要的人才结构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存在错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岗位需求存在错位;学生就业意愿和用人单位需求存在错位。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各个高校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因地制宜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否则就会出现“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
-
钟秉林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
★ 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担责任。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企业应将职工教育培训变为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学校的责任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二是做好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
刘长庚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副校长
★ 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还有很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北上广’不一定就好,公务员也不一定就强,大学生可以到西部去,到企业去,端正心态,积极就业。 目前我国的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无法有力带动就业。美国大学生的创业比例超过20%,而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只有1%左右。并且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更高,创业成功率很低。
-
张全国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 高校应按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比如我们河南农业大学这几年开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本科专业,包括农村社区管理、农村能源工程等,着重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规划设计、管理服务等应用型人才,短短几年,招生规模就达1700余人。
-
李建保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
★ 用3年到5年时间,建一批国家级大学生就业高技能培训基地,既促进大学生就业,又对实现产业强国有利。同时,从政策上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中西部、走向欠发达地区、走向农村,走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津贴、项目经费,优先分配廉租房,还要持续关注他们,为其提供上升空间和通道。
-
李一飞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集宁一中校长
★ 入口不正确,当然会导致出口难,就业难的症结要回归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探讨,只有教育回归本质,才会实现就业从容。教育本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实却都在拼分数,什么对考试有用就学什么,什么专业成本低就开设什么,至于能不能就业,全凭学生们去拼运气吧。希望初等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学到常识,大学能够学到受益终生的技能,这些能力会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个人更好地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