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上排满车辆
大雪照
原标题:遭遇强降雪春城变“雪城”
大雪导致大批游客被困 目前已有1400多名被困人员得到救助和安置
新华社电(记者吉哲鹏)12月15日,云南昆明迎来10年一遇的强降雪,全市普降中到大雪,一夜间“春城”变“雪城”。据监测显示,从15日8时至16日8时,降水量达14.9毫米,16日8时,当地积雪深度达到4.8厘米。这是昆明下半年来的首场降雪,降雪强度为近十年少见。
目前,云南高等级公路已全部恢复通行,一度临时性关闭的昆明机场也已开放,云南电网主网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抢险救灾工作仍在紧张开展中。
冰雪灾害对云南昭待、昆嵩、昆石、楚大、大保等多条高等级公路的交通通行产生严重影响,云南省交通运输系统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喷洒融雪剂,清理积雪,为滞留驾乘人员提供开水、食品等。截至16日16时,受低温雨雪天气影响中断的云南高等级公路已全部恢复通行。在被冰雪封阻的大理州鹤庆县宁凤线(原大丽路),由于冰雪天气救援车辆无法通行,造成这条从丽江至大理的公路严重交通堵塞,大批人员被困。当地组织交警、武警、民兵以及干部群众300多人连夜徒步进山施救,采取人背马驮的方式运送救援物资,目前已有1400多名被困人员得到救助和安置。
一度因冰雪天气而临时性关闭的昆明机场,经过全力对航空器和跑道除冰,16日14时30分重新对外开放,各航空公司正积极调配机组资源,编排后续航班。大雪造成云南电网100余条乡镇配电线路跳闸,大理近7万民众受到影响。为此,大理、文山等地区供电单位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电力抢险人员连夜抢修。截至16日16时,已恢复运行了50余条线路,目前云南电网主网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供电部门正在组织力量抓紧抢修其余线路。
大雪·亲历
1400人雪中被困20小时
从大理到丽江,一次原本安排极其完美的旅程,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给毁掉了。15日下午4点钟左右,重庆的刘先生一行20余人被困在大理至丽江方向63公里处。15日下午2点起,由于大雪原因,宁凤线(原大丽路)全线20余公里出现积雪结冰现象,路面能见度极低,车辆无法通行,造成1400多人被困路上20小时。截至记者发稿时,被困人员已经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被困近20小时后吃上饭菜
重庆的刘先生在电话中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15日下午4点钟左右,他们一行20余人被困在大理至丽江方向63公里处。车上许多都是60多岁的老人,路面结冰,大巴被困在途中,前后的车辆都看不到头,他们焦急地等待救援,但是一直等到16日上午9点多,才看到大量的救援人员清扫路上积雪。当日上午11点左右,得知身后的道路畅通,车辆就在大理至丽江65公里处调头,又回到了大理。
“被困的时候买不到食物,一些人随身带了零食,就让其他人吃一些,”刘先生说,大家互相帮助,在被困近20小时后,终于吃上了饭菜。
游客徒步到附近村庄寻找食物
“我要疯了,我被冻僵了,全车人都感冒了,我浑身打哆嗦,大雪已经把山全部覆盖,走在路上,已经盖到小腿……”一位被困在山路上的网友于16日凌晨2点多发微博说,大理交警说给送食物和水,但是到现在还没有送到。
该网友参加的旅游团是从山东出发的,该团的地陪导游朱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15日下午从大理出发时,天气还不错,但是没过多久就开始下雪,车辆拥堵,当时有人建议返回大理,但是许多人认为拥堵不了太久,“没想到堵了20多个小时,”朱女士说,她在云南做导游多年,当地近年也下过零星小雪,但是像这次的大雪确实很少见。
原本只有4个多小时的车程,许多游客没有带食物,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报警,警方也记录下地点和车牌号,承诺送救援物资过来,但是直到昨日早上也没有送到,“打电话过去问,说救援人员背着物资去分发,但是等待救援的人太多,没等走到我们这儿就分发完了。”朱女士说,她听说拥堵100多公里,数千人需要救援。
16日早上天气放晴,一些游客下车,徒步到附近的村庄去寻找食物。“政府发动村民提供食物,但是方便面什么的,能买的都被买光了,”他们走到3公里远、只有五六户人家的一个自然村,在村民家里买些吃的,“只能是有什么吃什么了。”
16日下午1点40分左右,拥挤的车队开始前行,走了一会儿后又停下来,40分钟后接着前行。2点40分左右,朱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希望在即,他们距离丽江市只剩下40多公里了。
游客行程无奈改变
朱女士说,把游客安全带出去后,因为大雪导致的后续问题依然很多。他们原本预计15日晚上在丽江住宿,但是人被堵在路上,游客认为没有入住宾馆,这些住宿费不需要支付,但是旅游团在订房的时候都已经预付并实际发生了一些费用,这该怎么解决,确实是个问题。他们已经反映给旅游部门,希望能得到妥善的协调。
“另外一些团打电话,说玉龙雪山关闭了,”朱女士说,由于大雪雪山曾短暂关闭,游客原定计划受阻,如果改签机票后延行程,有些是特价机票无法改签;如果按时返程又意味着放弃某些景点,只能无奈改变行程。“特别理解游客的情绪,”朱女士说,她听说许多游客都和导游为此发生争执。
文/本报记者高淑英供图/新华CNS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