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开“单独二胎”
原标题:中国放开“单独二胎”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任沁沁 孙亮全 李树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这一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分析人士指出,此举标志着中国逐步放开严控生育政策,向“放开二胎”过渡,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
“反映了中国政府在调整人口结构上的努力和与时俱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认为,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将使中国人口结构更为健康、完善,中国人口的超低生育率已延续20年之久。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1978年以后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人口控制已基本上超过了预期。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11日表示,40多年来,中国由于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大大减轻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中国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4%,下降到2012年的12.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0年的25.8%,下降到2012年的4.9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群众的生育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毛群安说。
因应现实,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调整,2011年,“双独二胎”(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政策已经覆盖全国。
然而,“未富先老”、劳动力短缺、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各界开始呼吁从“双独二胎”转向“单独二胎”(夫妻双方一方为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数量将达到2.02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末,中国15至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归功于人口红利。此间人士认为,过低的生育水平将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
“劳动力人口的下降,标志着人口转型的拐点,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红利将进入逐渐收缩的态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认为,“单独二胎”政策是调整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不少希望拥有第二个孩子的“单独”家庭来说,这项政策无疑令人兴奋不已。媒体工作者王小建第一时间通过微信向在海外工作的妻子传递了“福音”: “老婆,我们可以生二胎了!”
“我早就做好准备了!你呢?”老婆在微信那头兴奋不已!
王小建的妻子是家里的独生女,他们已有一个五岁的女儿,一直希望能再有个孩子与女儿作伴。但因王小建非独生而深受政策困扰。
兴头上的王小建随即向单位申请了一个月年假,去国外陪老婆。
而对于在内蒙古包头工作的赵文龙而言,“这项政策最大的意义是昭示了公平”。他说,原有计划生育政策对有钱人来说并没有约束作用,“如今的政策让生育机会更均等”。
此外,政策的放宽,也让很多独生子女家庭有了保障。赵文龙说,“独生子女政策让家庭面临很大风险,一旦孩子出现意外,就可能成为‘失独’家庭。”
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胎”后,生育率会有所反弹。尹志刚认为,短期生育率可能略有反弹,但长期来看不会大起大落。
“现实环境的制约,育儿成本的提高,让很多年轻人不会盲目跟风生育。”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尹志刚指出,由于生活、教育成本的提高,低生育思维定式已在处于生育期的新生代家庭中悄然形成。
国务院组织开展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目前,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5到1.6之间。
“国际公认的维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妇女总和生育率是2.1。”李银河表示,从“单独二胎”启动实施着手,释放一部分生育势能,是中国完善生育政策的表现。
三中全会决定同时强调“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尹志刚认为,“‘单独二胎’政策与计划生育并不矛盾,是基于目前生育水平面临反弹压力的谨慎考虑。”
他说,这项政策“既没有完全放开二胎,更没有放开三胎四胎;原来是计划生育,调整后还是计划生育”。
不过,人口总量的持续上升造成的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依然尖锐。专家提醒,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更好地均衡个体、家庭与社会在生育问题上的权利、义务及利益,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北京街头看《决定》:独生子女夫妇称幸福又纠结
2013年11月16日 00: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标题:特写:孩子、房子、票子北京街头看《决定》
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中新社记者 杜燕 曾鼐
华灯初上的京城,川流不息的人群正从四面八方的高楼大厦涌入夜幕中。
15日晚,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性会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定正式对外公布。
这个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三天后正式露面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比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当天公布的公报更具体。
今年30岁的独生子女张燕青表示,《决定》中提出要“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真是幸福又纠结啊”!生两个孩子,“互相照顾,学会分享和有爱。而且,孩子长大后,养老的压力也会分担。”只可惜,她认为现在孩子的教育成本很高,要认真考虑是否多生一个孩子。
今年38岁的文员张晓晓的女儿已经上小学,虽然她和丈夫都不是独生子女,但她认为这个政策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也贴近人心。
她称,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受益,但至少这是好苗头,“让一个家庭能有2个孩子,让孩子能感受手足之情。”
正在地铁里和老师并肩而行的北京市三十五中初三学生陈一然,从手机新闻中看到今后将“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很是兴奋。她的化学老师夏凌云称,能推开当然好,但难度也不小。
北京火车站内的大屏幕上,《新闻联播》正播放《决定》相关内容,引来人们驻足观看。来自河北农村的张攀峰是其中一员。身穿一件破旧军绿色外衣的他,正打算乘坐火车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孩子。在得知中国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他称,城市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也需要城市,希望能和家人一起都在城市养老,但“挣的钱得够买房子才行”。
提到房子,在北京市三环路附近一家央企工作的张伟有话要说。
他称,关注到《决定》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比”,“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琢磨以后每年薪水若可以增加一二成,那是“很美好的事情呀”。
可是,收入已算颇丰的他表示,在北京生存依然感觉拮据,因为北京房价实在太高,高房价中土地价格和开发商利益占很大比例,国家应该控制土地配置,否则,单纯增加收入对于北京的高房价而言微不足道。
来北京旅游的杜卫兵关注跨地域医保。他曾经从河北带着孩子来北京看病,但需要回老家报销,认为审批太复杂,浪费钱财和时间,也耽误工作。
他希望早一天享受到“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来自黑龙江的刘淑梅已在北京当清洁工8年之久,一家三口租住在石景山区的平房里。她知道最近开了一个重要的会,听说会涉及到户籍改革,但对这个没有太多奢望,目前15岁的女儿已经辍学,她认为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安家太难,正考虑是否回老家,像村里人那样种烟叶、养鸡为生。
北京市大兴区一家医院的医生宋知沆拿着手机,边翻看新闻边对记者说,希望《决定》中提到的分级诊疗模式早日实现,并真正做到医药分开,适当提高医生待遇,比如国家加大投入,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活成本来确定医生收入,同时体现医生价值。
普通的市民们对生活充满了多样的憧憬。尽早落实《决定》的内容,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