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在小摊上买到各种没有卫生保障的零食。
特约摄影 苏思
周扒皮、辣子鱼、西瓜奶油糖……这些名字是不是听上去很诱人,但这些叫鱼或西瓜的校园周边小零食,里面既没鱼也没西瓜,但却成了孩子们的“掌中宝”,他们购买时通常只考虑是否便宜、好吃,对质量和卫生却毫不在意。很多家长担心,这些小零食是否卫生安全?有没有人来监管?为此,记者在重庆市的一些学校周边进行了调查。
5角一包的小食品深受学生喜爱
9月3日上午,记者来到重庆南岸区四公里江南小学,在学校外面的巷内有多家零食店。记者发现,这些零食的价格大多在5角到1块钱左右,其中一款叫做“周扒皮”的麻辣膨化食品,虽然在包装上依稀有生产日期为“2014/06/13”字样,但是包装陈旧,渗油现象严重。
“这些小食品好吃不?你们经常买吗?”记者随机问了几名购买小食品的学生。“好吃!有点辣,我们不敢经常买,家里的大人不让吃。”大多数小学生这样回答。
“现在的小学生特别喜欢这种5角钱一袋的小食品,周边商店几乎都在卖。”负责打扫小学门前马路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每天他至少要清扫3次学生扔下的小食品包装袋。
中午12点,记者来到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放学铃声刚停,十几个孩子就围拢在一个小零食摊前,争相抢购“宝贝”。
“阿姨,我要一包辣子鱼。”小男孩迫不及待地撕开封皮,用手掏出一块放进嘴里。“不怕不卫生呀?”记者问道。“父母和老师都说这些东西不卫生,可实在太好吃了,忍不住。”
尽管小学生们喜爱这些小食品,但记者采访老师和家长时无一例外得到否定答案。“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在外面买这些小食品,主要是担心不卫生。”谢家湾小学一位老师说。
多数小零食安全认证无从考证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学校附近小店所售零食,很多包装上没注明卫生许可证号,而一些标有此类号码的零食在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网上也无法查到,更有一些零食连生产日期都没有。
在重庆渝中区求精中学门口的一家文具店内,记者随机购买了几种学生常吃的“狮子座”“乐士薯片”“辣子鱼”等小食品。刚一打开包装,就闻到一股“香气”。其中一款名叫“辣子鱼”的食品,封口处的生产日期被机器切割成两半,看不清具体的生产日期。
当记者逐一把这些小零食标注的QS码(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输到国家食品安全网上查询时,发现大多输入号码后都显示“数据更新中,企业QS数据记录存在备案”或者“无此记录”。
其中一款名为“狮子座”的膨化食品,记者根据包装上面提供的QS码,在国家食品质量网上进行查证,发现无此记录。随后,记者拨通了包装后面的客服热线,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该食品厂家是拿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也是通过了质检部门检查的,不可能存在QS码“无此记录”的情况,当记者再想追问情况时,对方就挂了电话。
尽管这些小食品的名称叫“酱牛肉”、“火爆鸡筋”、“辣子鱼”,但在包装袋后面的配料表中却看不到任何肉类成分,而且配料基本一致,均包含小麦粉、水、植物油、食用盐、味精、辣椒、花椒等,只是食品添加剂有所差异。
“清剿”垃圾零食需社会各方参与
采访中,很多家长认为,正是由于小食品中添加的刺激性调味品吸引了孩子们争相购买。
“这些小食品摊贩让我们很头疼,校方对学校周边的食品摊贩也很无奈,只能对学生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江南小学的一位老师表示,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校园的周边环境,希望各职能部门能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市政协委员李远杰非常关注校园周边的食品卫生安全,他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小食品为了在口感上更吸引人,食品生产企业往往使用过量的油、盐、辣椒、味精等调味品。儿童的味觉尚未发育完善,长期食用这类辛辣和味道重的食品,容易出现厌食、挑食、不爱吃饭等毛病。
“低成本很难保障产品质量,生产此类小食品的厂家多为小型食品厂或家庭作坊。为降低成本,他们往往在原辅料和包装上下功夫。”李远杰呼吁,卫生、工商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三无”食品、添加剂食品的检测力度,加重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补充和完善有关食品安全的地方法律法规。
市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开学前期,市食药监局开展了对校园及周边食品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儿童食品的抽检和抽测,除了确保食品从正规渠道进货,还从严从重查处了一批食品安全违规行为。该负责人表示,要做到杜绝垃圾小食品,除了职能部门加大查处外,还需要依靠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共同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