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强儿童抵抗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据了解,2013年年底统计表明,泸州适龄儿童报告接种率达98%以上。对于接种疫苗,不少孩子家长存在一定的误区。昨日,记者就市民关心的疫苗接种问题,采访了市疾控中心疾控一科副科长吴晓燕。

记者: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疾病?
吴晓燕:预防接种是人为地将经减毒或灭活等工艺处理的少量细菌或病毒接种给人,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产生针对该种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记者:为什么要给孩子办理预防接种证?
吴晓燕:预防接种证是孩子预防接种记录的有效证明。根据有关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均要查验预防接种证。希望您及时为您的孩子办理并妥善保存预防接种证。
记者:目前我国有哪些一类疫苗?能预防哪些疾病?
吴晓燕: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14种预防15种疾病。乙肝疫苗(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卡介苗(预防结核病)、脊灰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白破疫苗(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麻腮风疫苗(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乙脑疫苗(预防乙型脑炎)、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预防甲型肝炎)、出血热疫苗(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疫苗(预防炭疽)、钩体疫苗(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记者:二类疫苗有哪些?预防哪些疾病?
吴晓燕:二类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包括:23价肺炎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性肺炎)、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脑膜炎、肺炎、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关节炎、会厌炎等)、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水痘疫苗(预防水痘)、轮状病毒疫苗(预防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人用狂犬病疫苗(预防狂犬病)等。
记者:接种疫苗后是不是就一定不得传染病了?
吴晓燕: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成功率并非是100%,多数疫苗的保护率>80%。由于受种者个体的特殊原因,如免疫应答能力低下等因素,可导致接种后免疫失败。但大量的研究证明,即使接种疫苗后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其患病后的临床表现要轻很多。
记者:流动儿童如何接种疫苗?
吴晓燕:我国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属地化(即现居住地)管理,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如果有≤6周岁的儿童迁入其他省份,可直接携带原居住地卫生部门颁发的预防接种证到现居住地所在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如之前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预防接种证遗失,可在现居住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
记者:预防接种的禁忌证有哪些?
吴晓燕:目前,除接种狂犬疫苗外,接种其它任何疫苗都有禁忌症,通常的禁忌症有正在患有严重器官疾病,尤其是处于活动期的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正在发热;对疫苗成分过敏等,免疫缺陷儿童不能接种活疫苗。在有明确禁忌症的时候,确实不能接种疫苗,应待患儿病好后再接种。
记者:接种疫苗有风险吗?
吴晓燕:疫苗对于人体毕竟是异物,在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对特定疾病的保护力的同时,由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和人体的个体差异(健康状况、过敏性体质、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有少数接种者会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绝大多数为一般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硬结等局部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可自愈或仅需一般处理,不会引起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仅有极少部分人可能出现异常反应,但发生率极低。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近几年,我国每年预防接种大约10亿剂次,但是经过调查诊断与接种疫苗有关且较为严重的异常反应很少,发生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