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 (沈基飞 刘洪亮)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周钢桥研究员团队牵头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从遗传学、病毒学、功能和分子机制等多个角度,首次发现一种“整合因子复合体”基因INTS10可激活人体先天性免疫功能,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
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整合因子复合体”具有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新作用,为其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深入了解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候选生物靶标。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目前中国约有1.2亿名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预防和治疗慢性乙肝涉及国计民生。为了发现与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相关的易感基因或抗性基因,周钢桥科研团队牵头联合广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汇集了10000余例全基因组分型数据,从中筛选出1251例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和1057例已自然清除乙肝病毒感染的对照个体,系统比较了两组的遗传学差异。随后,又在来自国内其他4个地区的共计3905例感染者和3356例对照个体中,对这些遗传差异进行了大规模验证,最终在染色体8p21.3位置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基因区域。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显示,该区域的INTS10基因能够激活细胞内RIG-I样受体通路中的关键分子IRF3,并显著促进III型干扰素的表达,最终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功能。
“整合因子复合体”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复合物,由至少12个成员组成,能够介导核糖核酸的加工,进而在基因组损伤应答、肿瘤的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以往未发现整合因子复合体成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因此,这项研究首次发现该复合体具有一种此前未知的新功能,从而为整合因子复合体的研究以及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众所周知,干扰素诱发的免疫反应是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I型、II型干扰素上。这项研究发现肝细胞本身具有分泌III型干扰素进而发挥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从而为III型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