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科技前沿 > 正文

慢性肠炎病理机制研究有新发现

2014-09-17 09:37 | 来源:

 本报讯 (通讯员刘 华 记者程守勤)我国学者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药代动力学等多学科结合方法,揭示了炎症性肠炎状态下胆汁酸失调的分子机理,并发现药物干预胆汁酸合成代谢、恢复其体内代谢平衡是治疗慢性肠炎的有效路径。该项研究论文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群生活水平的改善,慢性肠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肠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且在疾病后期易诱发结肠癌的发生。既往研究表明,慢性肠炎和结肠癌病人粪便中胆汁酸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但胆汁酸的合成代谢失调机制及其在慢性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未能阐明。

  该项研究发现,肠炎状态下肠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激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表达上调,进而降低回肠部位内源性法尼酯X受体(FXR)的配体,胆汁酸在肠上皮细胞内代谢消除加速、细胞内浓度降低,导致肠道重要胆汁酸负反馈通路FXR-FGF19/15受抑,进而欺骗性地诱导肝脏CYP7A1的表达/活性上调,肝脏胆汁酸从头合成持续上升,打破重要内源活性物质胆汁酸合成代谢的内稳态。

  进一步研究发现,PPARα激动剂可加重、加速肠炎的发生发展,而通过基因敲除PPARα及补充低剂量的人重组成纤维细胞成长因子19(FGF19),恢复肠道胆汁酸内稳态,可显著对抗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慢性肠炎的发生发展。这一结果说明,胆汁酸合成代谢失调在慢性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基因和药物干预手段、恢复胆汁酸合成代谢平衡有望成为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有效手段。

  该研究由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教授和该校“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郝海平教授等研究人员联合完成。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