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德和,一位乡村医生,默默为周边居民服务至今,同时,18年如一日守护在瘫痪的岳母身边;高坤凤,一位农村妇女,带领村里的留守妇女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巧的是两个人来自长丰县一个大家庭。
办诊所坚持“两不”习惯
昨天下午2点多,任德和正在诊所忙着,他是朱巷镇庞孤堆村卫生室负责人。“我现在已经不是赤脚医生了,每个月还有固定工资拿。”43岁的任德和笑着说,前些年参加新农合,卫生诊所正式被村里收编,目前,任德和已经拥有职业助理医师的资格,是一名正式医生。
朱巷镇前黄村,坐落于长丰县中部江淮分水岭地带,长期易旱易涝。1992年,出身医生世家的任德和初中毕业后,到合肥卫校学习。
1994年,任德和在前黄村办起了村里第一家诊所,“那会儿没条件,从父亲那里借了五块七毛钱,购置一些常备药物,在小窑场废弃的两间屋内办起了小诊所。”长期给大家看病,大家对任医生也非常的认可。任德和几年下来坚持“两不”习惯:一是不在病人家吃饭,二是年三十不喝酒。“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喝酒庆祝,容易引发突发病情,农村医疗条件差,可不能因为我们喝酒而耽误出诊。”任德和道出了其中一个故事:1997年大年三十夜11时许,刚躺下没多久,就听见邻村老耿家小儿子耿兴忠在门外气喘吁吁地喊:“任医生,我老父亲发病了,你赶快去看一下吧。”原来,当晚,80多岁的老耿几个儿子都从外地赶回来吃年夜饭,高兴之余老耿多喝了几杯,睡前便突然发病。等任德和到后,老耿已经停止了呼吸。“我当时紧赶慢赶,还是迟了一步。”任德和感慨地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没多久,任德和将妻子尹国翠也送进了安徽医科大学学医。
照顾半身不遂的岳母18年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但庞孤堆村的居民都知道,在夏中兰老人的眼里,任德和绝对不止半个儿。
1994年国庆节,任德和与庞孤堆村姑娘尹国翠结了婚。一个月后,尹国翠的母亲夏中兰正在田里忙活,忽然倒地,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吓坏了正在旁边的大儿子尹俊。事后任德和诊断其为脑出血。夏老醒后便半身不遂,常年躺在床上。刚开始,夏中兰坚持要在自己家里调养恢复。半年后,任德和说服了其他兄弟姐妹把岳母接到身边服侍,为此他还在诊所后院盖了一间平房。
每天除了照应诊所,任德和还要随时抽空照料岳母,换床单、端屎端尿,对于一个女婿来说,任德和能习惯吗?“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是有点抱怨,可兄弟姐妹们都不在身边,我不做谁做?”任德和说,老尹家兄妹七个,老大老二在外地打工,老三在镇里工作,老四没成家、老七还在念小学,照顾岳母的重任毫无疑问落在自己的身上。“谁家没有父母,更何况是我妻子的母亲,我只是尽了一个作为子女的孝道而已。”任德和默默坚持了18年。2012年重阳节,夏中兰离开了人世,据说她是含笑走的,因为她比其他人多了一个“儿子”。
三嫂带留守妇女一起致富
对于岳母夏中兰,任德和是一个;而对于三嫂高坤凤,任德和是一个好妹婿。因为有了任德和照顾自己的婆婆,高坤凤才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创业,带领着村里的留守妇女走向富裕。
1989年高中毕业的高坤凤来到了合肥学习服装制作。每天下课,当别人都在一旁说笑玩闹,而高坤凤却偷偷地把老师的讲课笔记抄录下来。这个与众不同的小姑娘博得了老师的喜爱。
“以你的资质和勤奋,做一名裁缝可惜了,记住:人要学会向高处走。”在一次谈话中,老师如是告诉高坤凤。
两年后,高坤凤回到了长丰。由于买不起门面房,高坤凤就在街边支起一张桌子,做起了裁缝生意。没两年,高坤凤凑钱开起了裁缝培训班,专为江浙地区的制衣厂输送熟练技术工人。1997年,长丰县开始招商引资,村里女青年纷纷进入制衣培训班学习,但由于要照顾孩子和农活,一些已婚妇女却无法真正走进工厂。
曾经在江浙护送技术工人时,高坤凤发现,当地家庭工厂非常发达,工人把一些制衣配套工序带入家中完成,可以足不出户便能实现就业。“为什么我们长丰不可以这么做呢?”为此,高坤凤积极同某鞋厂洽谈了合作协议,将该厂的配套工序引进来,将村里的留守女劳动力组织起来。
如今高坤凤手下已有近三百名技术工人,“能够让姐妹们既不耽误家务活,也能在家就业,这条致富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