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竹筷之乡”之称的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有一条“竹筷一条街”,在这条长达1公里的街上,有一个面积达500多平米的厂房。在这个厂房里,你会看到一个50多岁的妇女来回走动,不时停下来给新工人作示范,这个妇女就是分水岭竹筷加工的“第一人”牟利萍。
30多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分水岭镇竹筷占领了全国70%的大白筷市场,并带领周边5000多名妇女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1982年2月,牟利萍经市场调查后发现,在泸州周边各乡镇和农村,竹筷全靠供销社从外头引进销售,泸州无一竹筷生产厂家。于是,年仅24岁的牟利萍毅然筹资600元,买回一台半成品竹筷加工机器,并到盛产楠竹的贵州省赤水市农村买回10吨竹子。此后,夫妻俩在宜宾一师傅的指导下,一手一脚地开始了竹筷加工。
为了让加工的竹筷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牟利萍在竹筷上印制了生产地和图案,这在当时泸州销售的竹筷中,是从来所没有过的。“当时没有商标权意识,只是想通过此举,让买家、卖家都放心,知道是我做的筷子。”牟利萍说。
由于品质有保证,加之进行了专门的标注,牟利萍夫妇首批生产的10万双竹筷一投入市场,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竹筷就销售一空。
为了让自己生产的竹筷走出泸州,牟利萍将生产好的竹筷送到了泸州周边的重庆、成都等地,以“敲门”方式进行推销。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经过近三年的“敲门”式推销,牟利萍从一个学做竹筷的“门外汉”,变身成了一个村里和泸州第一个靠竹筷加工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和加工大户。
如今,牟利萍年加工竹筷达5亿双以上,年年获利超过50万元。
“没有牟利萍大姐的帮助,我哪能成为今天年加工竹筷3亿双的竹筷老板哦……”走进分水岭镇1公里长的“竹筷一条街”,无论是街上的竹筷老板,还是在此打工的妇女,说起牟利萍,没有一个不夸赞的,尤其是分水岭镇的32个竹筷老板。据了解,牟利萍不但有技术上指导、资金上扶持,更多时候是无私地让出了自己已经占有多年的竹筷销售市场给新加盟的业主。
俗话说,同行多结怨。然而,这句话却被牟利萍用30多年的实际行动打碎了。2000年,在牟利萍工厂工作了5年的赵华芬,向牟利萍提出自己想单干的想法,并希望得到牟利萍的资金扶持。赵华芬原以为会遭到拒绝,没想到牟利萍非但没拒绝,还给她算起了投资账,并一次答应借20万元给她作为启动资金。
除了启动资金、技术上给予把关外,牟利萍见赵华芬刚涉足这一行业可能面临销售困难,又将自己在西安片区经营多年的销售市场无偿让给了赵华芬,自己则重新到新疆、内蒙古进行市场拓展。
对业主如此,对前来务工的姐妹,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残疾人,牟利萍都会一视同仁给予对待。来自弥陀镇金锋村的重度侏儒人王吉群,平时走路都要靠两条板凳辅助,为了帮助王吉群自食其力,牟利萍专门为其制作了一个座位。如今,已经在牟利萍这里工作了近10年的王吉群,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两年前,她还在老家花20余万元盖起了小洋楼……“解决一个残疾人就业,往往就能让一个家摆脱贫困的束缚。”牟利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