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快讯 > 正文

泸州五个流浪孩子的儿童节

2013-06-01 10:16 | 来源: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泸州的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此刻,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身边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口音,但经历着一种同样的生活——流浪。一群本该在父母身边享受宠爱的孩子,为什么宁肯在寒风中徘徊,在烈日下浪迹,也不回家?在流浪儿童们充满警觉的眼神和木讷的表情后面,究竟隐藏着怎样让人心酸的故事?



五个孩子的儿童节

  5月29日,泸州市救助站里,小娅、小新、小鹏、小安、小龙5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吃上了蛋糕,领到了玩具,笑得很灿烂。

  或许,他们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样表达快乐,甚至可能并不清楚“六一”儿童节到底是个什么节日,但从他们单纯透彻的目光里,让人看到了“满足”。


  吃蛋糕,过“六一”

  5个孩子的家现在在市儿童福利院。泸州市救助站站长蒋卫芬告诉记者,5个孩子并不是一家人,是陆续被送到救助站的,站里多方查找,始终没能为他们找到家,现在安置在市儿童福利院,也算是有了一个新家。

  5月29日上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把几个孩子接回了救助站,为他们过儿童节。对于他们的具体年龄,大家并不清楚 ,因为他们无法正常表达出来,“这几个孩子都有些智力障碍,小龙比较正常,但是有自闭症,根本不与人交流。”

  玩玩具、吃蛋糕,几个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欢乐着。看到救助站里的叔叔阿姨为他们准备的儿童节礼物,也会乐得紧紧抱在怀里。患自闭症的小龙甚至说出一句“高兴”。

  孩子们的欢乐让人有些心酸,虽然不清楚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不清楚他们的心里有没有对家的渴望,但让孩子们快乐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

  在救助站里,没能找到家的孩子不多,但流浪孩子的比例却占到了救助人次的10%。“这些年我们救助的流浪儿童的数量是逐年上升的,去年民政部等几部门联合开展了‘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去年一年我们救助的孩子达到了400人次。”

  来这里的孩子都有“伤”

  400人次,这样一个数据意味着400次的流浪。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身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故事,大多很辛酸。

  “常客”阿远和小俊

  阿远和小俊曾经是救助站里的常客,“这两个孩子,至少来过我们这里五六次了。”

  阿远的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离异了,阿远跟着爸爸和爷爷奶奶生活,妈妈有空也会接他出去玩。阿远的爸爸很疼爱儿子,但因为长期在外跑车,照顾阿远的重担压在了两位老人的身上。2005年,阿远的父亲在深圳打工,把两位老人接到深圳耍,孩子暂时请姑婆照看。没多久,在阿远妈妈再婚请客那天,阿远第一次离家出走了。几天后,姑婆去救助站里接回了阿远。

  后来,阿远爸爸把他接到深圳,送进学校。可阿远只上了十多天学,便一个人从深圳坐车到成都,然后到隆昌,最后被市救助站送了回来。无奈之下,阿远的爸爸回到泸州,找了一份跑车的工作。

  可再后来,阿远离家出走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被找回来,爸爸都会狠狠地揍他一顿,用巴掌宽的竹片打得他一身是伤。打得多了,阿远因为害怕,更不敢回家。最久的一次,阿远离家出走了一个多月。

  这样的流浪故事一直持续到2007年,据说,在泸州市救助站第五次联系他的家人把他送回家后,阿远便再没出现在救助站。

  小俊和阿远有着类似的经历。父母离异后,父亲为他找了新妈妈。新妈妈对小俊很好,但他却很抵触,数次离家出走。“前几年,他基本每年都要到我们站里来五六次。”让救助站工作人员感到惋惜的是,后来,小俊因为拐卖小孩,被送进了少管所。

  “没人管”的小明

  小明第一次进救助站的时候只有6岁,泸州市救助站站长蒋卫芬清楚地记得,小明第一次进站那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这个孩子是在超市偷东西被送进来的,当时我们还给他买了新衣服换上,然后送他回家。”

  然而,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把小明送回家时,周围的邻居说起小明的爸爸都直摇头,说这孩子从来没人管。有好心人提出想收养孩子,但被小明的父亲一口回绝了,理由很简单,孩子走了,他只能够享受一份低保,孩子在,他可以享受两份。然而,他却从不管儿子……

  孩子流浪的三大原因

  “目前,在街头流浪的未成年人主要分为三类”,蒋卫芬分析说,一类是父母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监护人的监护,致使他们无人照顾,从而流浪;二是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父母在组建新的家庭后,有的疏于对子女的监管,有的是子女对新组建的家庭有较强的逆反心理,甚至有些家庭存在虐待未成年人的现象,从而导致孩子离家出走;三是由于孩子不听话,屡教不改,父母对其失去信心,放任自流。

  此外,诱发儿童流浪的家庭原因还包括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导致的家庭残缺,以及家庭经济极度贫困等自然因素。

  蒋卫芬告诉泸州晚报记者,在站里接受救助的孩子大多是自己跑出来的,像这类孩子,多数不想回家,有的甚至一入站就称自己“父母双亡”。因为长期流浪在外,这些孩子往往变得很老练。“每次收到流浪儿,要送他们回去最大的困难是确定他们的家庭住址或联系上他们的家人,因为这些孩子从不跟我们说实话。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开导和查证,才能联系上。”

  “一个完整、稳固、守法的家庭,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流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蒋卫芬说。

  据儿童专家分析,除了家庭因素,还有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生活群落,与学生接触最紧密的是老师。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沟通缺失甚至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本已脆弱的孩子心理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比如,教师与家长沟通不畅而间接引发家庭暴力;学校和老师歧视孩子,对他们放任自流。还有就是一些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受经济利益驱使,向未成年人提供色情、暴力等内容,还有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不良思潮,这些都对未成年人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如何让流浪孩子回家

  “过早踏入社会,缺乏辨识事非能力的他们往往极易养成恶习,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扭转了。正因为如此,来我们这里的流浪孩子好多都是屡次进出救助站。”那么,把流浪的孩子送回家到底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又该采取怎样的方式让这些孩子回归正常的生活?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蒋卫芬建议说,对于留守在家的流浪未成年人应实施综合治理,需要由学校、社区、街道、父母、亲属、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合进行长期的管理和教育,或者实施委托监护。对于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中的流浪未成年人,要以单位、社区为主要帮助力量,加大对父母的教育力度,使其切实履行监护责任。而对那种家庭对其丧失信心的孩子,则应由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加强各方面的矫正,并通过社会志愿者等有关方面的人员从心理、精神、生活和思想道德方面等加强教育和帮助。(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