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健康访谈 > 正文

专访胡敏:从环境哲学中寻找答案

2017-01-04 11:57 | 来源:



  

  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事实上,历来繁华的城市,可以不傍山,却总是离不开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在城市的规划、城市水景、城市建设中,水更是核心问题。2003年6月5日,一个推动河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民间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了,它就是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河研会的成员、志愿者们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地保护城市中的河流,保护我们的环境,促进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身边的城市河流,了解河研会成员们付出的努力,记者对河研会秘书长胡敏进行了专访,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从青年环保行动中获得最初的环境启蒙。涉猎越深,困惑越多,由此期望从环境哲学中去寻找答案。反思中的前行虽然缓慢,好在坚定”。这是记者在河研会网站上看到的一段关于胡敏的个人简介。

  胡敏告诉记者,她对于环保的热忱,是从年少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开始的,这份情怀引导她做上了现在的这份工作。

  胡敏:“其实我参加、我开始来环保,应该是在八年前,我进大学的时候。因为我自己本身是一个比较喜欢自然的、热爱自然的这样一个人,所以大学时候就加入了那个川大的环保协会,就开始做一些跟环保相关的东西。”

  2009年的夏天,胡敏有机会参与到了四川本土的青年志愿者组织,“集思青年公益发展中心”开展的一项志愿者公益活动。跟随队伍,她去到了青川,去给当地的孩子、居民们做环境保护教育,帮助当地社区居民一起做一些灾后重建的工作。胡敏说,这应该算是她环保生涯中,第一次扎根在社区开展的环保实践。之后,整个大学时期,她跟随着这个组织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益项目和环保实践。

  2012年大学毕业后,胡敏进了一家企业做营销方面的工作,但她没有舍弃掉环保实践。在工作之余,除了继续参与公益环保实践,她还加入了北京的环保公益者霍伟亚创立的一本叫做《青年环境评论》的杂志。

  胡敏介绍说,这本杂志主要面向青年环境领域从业者,以及想要了解这个领域的人。可以说,通过线上各个平台的运营,这本杂志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以大学生环保社团、各类青年环保联盟、青年环境组织为主的青年环境领域的内部交流季刊。

  在发行了六期杂志以后,《青年环境评论》的创始人霍伟亚在北京创立了新的公益项目“公共公益空间”,于是便将杂志的思想和影响力融合了进来。

  2014年,胡敏加入了关注河流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NGO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比较神秘。那么平时,河研会的成员们都在做些什么呢?

  

  胡敏介绍说:“一个是它做很多水议题的研究,因为我们和很多的专家都有合作。然后第二呢,就是我们做一些政策倡导的事情。然后第三块就是我们在社区有很长的一个实践。河研会成立之初,因为它的一些创始人,他本身也是从政府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出来的。所以他们也在不断反思和总结政府的这种水工程里面,他们存在着一些或者说不足或者说不能回避掉的问题。所以希望继续做这个事儿的话,就可能用一些更慢、更缓慢的、更小规模的一些方法,比如自成立这样一个民间的组织,来接着做这个事儿。”

  

  胡敏告诉记者,河研会在成立之初,对成都市的河流了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调研。最后根据结果,成员们决定从府南河上游的污染物来源入手。在过去十多年的环保实践中,河研会已经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处理应对河流上游农村水源污染的工作方法。

  胡敏:“包括他或帮农民修建一些生态的设施,来处理他的家庭的废弃物。然后还有就是,倡导农民从原来的农药化肥的污染的这种生产方式,变成不用农药化肥的清洁的生产方式。我们是希望说,在河流两岸的这些农户,他都可以用一些清洁的生活方式和清洁的生产方式,那就不会有额外的污染物去排到环境里面,流到河流里面去。相当于在河流的两岸建立起的这样子一个河流的保护带”。

  胡敏说,现在河研会工作的主要地域范围就是成都河流的上游集中点郫县,像郫县的唐元镇、唐昌镇等很多乡镇都属于成都地区的水源保护区。负责社区工作的同事就要经常驻扎在当地,主要在农村里工作,与当地农民和基层政府打交道。希望用一些倡导和教育活动来改变农民的观念和他们的生产方式,带动所有人一起参与到水源地的保护中,但因为群体的复杂性,很多当地的农民并不理解、也不参与。可以说,这项工作实施起来非常不容易。

  胡敏:“做社区工作确实是一个很长远的、然后就扎下的工作。所以,你如果漂在上面的话,你是没有办法做社区工作。而且你也要去理解,做这种社区工作,它永远都是非常复杂的,里面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利益的相关方,不止有村民,还有当地的各种各样的政府部门,然后有外来的一些企业外来的一些人员,然后包括除了像河研会这样机构以外,还有一些其他机构。所以它涉及到的啊,各种各样的人会非常多”。

  胡敏说,为了让大家了解我们的饮用水从哪里来,关注我们城市的河流情况,河研会也会做一些公众活动,例如带市民到水厂、河流参观。

  同时,胡敏还告诉记者,她很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公益环保实践中。这种参与不是成立一个很固定、很正式的组织,更多的是自发地组成机动、灵活的志愿者小组,这给NGO的工作也带来新的灵感。胡敏:“就这几年吧,包括这十年,我觉得整个中国,特别是城市里面的这些市民的整个环境意识的提升,应该是说上了一个非常大的台阶。所以这个也是我们推动这个中国的环保组织去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一股力量。因为,这些社会组织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去回应这样的一些需求,需要去回应一些最根本的社会问题,公众需要的是什么?”。

  胡敏还特别提到了河研会的志愿者和专家们,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极大地促进了河研会的河流保护工作。尤其是河流环境的调研、政策倡导、社区实践等工作,很大程度上都需要大量的学者、专家们。另外,河研会全职成员不足十人,很多宣传推广、活动组织、行政等工作都由志愿者们完成。

  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公益,但是很多普通民众仍然会将公益与传统的慈善挂钩。胡敏认为,传统的慈善是一种单向的输出,例如大家会给某一个贫困的家庭、缺钱的病人捐款,帮助他渡过难关。但其实,准确来说,公益应该是符合公众的利益需求的,例如环境问题,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同时,作为环保组织成员,胡敏表示,目前他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社会公众对于他们的认知度还比较低。胡敏:“现在的公益组织,包括环保组织,它的社会的公共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吧,需要有更多的公众来理解,就是有些有这样一些专业的组织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来存在。那让普通公众需要去理解这样子的,公益的理念。”

  对于胡敏来说,环境领域方面的研究是她一直以来试图回答自己的心中疑惑的方向。而对于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来说,致力于河流的保护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是亘古不变宗旨和目标。

  熊猫新闻记者 邓婕报道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