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百草园地 > 正文

重庆黔江:地牯牛成“抢手货”

2017-01-10 12:25 | 来源:

地牯牛种植基地

 

刚刚采挖的地牯牛

    华龙网1月10日6时讯(通讯员 邓建飞 陈艳)外出走亲访友,带上点本地特产,那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说到黔江特产,不得不提的有鸡杂、珠兰花茶、地牯牛、牛肉脯、肾豆等,可以说,这些农副产品已成了黔江对外宣传的响亮名片。这段时间,正是地牯牛采挖上市的时节。在黔江的地牯牛主产区,每天都有不少人上门“抢货”。近日,笔者采访了黔江区石会地牯牛生产大户向川。

    向川,作为一个在农业创业板块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生意人,今年是他改行种植地牯牛的第二年。

    据介绍,地牯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洁白如玉,形如蚕蛹,呈螺旋状塔形,肉质脆嫩无纤维,十分可口。依据其产品器官的形态特征和品质特性,人们先后为它命名了两大类20多个名称。首先根据形状命名,有草石蚕、地蚕、地葫芦、螺丝菜、宝塔菜等等;其次根据其品质特色结合比喻命名,有甘露、甘露儿、甘露菜等。地牯牛地下块茎营养丰富,有特殊的香味,质柔软,味淡薄,熟食棉软,腌制加工后质地脆嫩,颜色洁净,形状美观,是大家都喜欢的开胃菜。在武陵山区,百姓大多喜欢将其腌制为泡菜食用。

    除了食用,地牯牛根、茎、叶均可作药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地牯牛有利胆利尿、镇静、润肺益肾、滋阴补血等功能。此外,地牯牛全草含水苏碱、胆碱、水苏糖,还可作为工业提取水苏糖新型原料。与其他农产品相比,种植地牯牛投入相对较少,而产出较高,经济效益高。

    据了解,地牯牛为原产于我国的野生植物,唐代已有了引种记录,逐渐培育为特色蔬菜,在全国各地都有零星种植。在地牯牛栽培土质的选择上,宜选择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滞水不退易腐烂。在育苗上,地牯牛主要采取块茎繁殖,与百姓普遍种植的红薯繁殖技术相近,—般在终霜前后栽植。3月中下旬,待地牯牛地下茎萌芽后挖出,筛选肥厚匀称、茎芽饱满的块茎做种。地牯牛的常用育苗方式虽然较为简单粗放,在管理上却马虎不得,要及时除草和施肥。中耕除草直到封行为止,因封行后正是地下匍匐茎快速生长之际,中耕会伤害地下茎。立秋后,地牯牛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地下块茎开始膨大生长,此期要施追肥。如遇干旱,要及时浇水。地牯牛一般在立秋后才开始长块茎,而此时,玉米已成熟收获,所以套种玉米对地牯牛的营养吸收影响不大。

    作为武陵山区传统的绿色产品,近年来,黔江区加大了地牯牛开发力度,把这一农特产品朝着深加工方向发展。全区已建成蓬江食品、仙山玉珠两个大型地牯牛生产厂,产值超过1个亿。

    有了加工厂,地牯牛就不愁销路。为解决原材料紧缺的问题,近年来,黔江区依托地牯牛加工厂,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给订单、给技术、提供种苗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户种植地牯牛。

    据介绍,老百姓种植的地牯牛主要是销往黔江区石会地牯牛厂,价格每公斤在5元左右,其他还可以销往蓬江食品,还有湖南的一些私人老板来收购。

    “今年预计采收(地牯牛)10万斤左右,每斤2.5元左右,那么总收入就在20多万元。去年也是80亩左右,去年产量还比今年好得多,收入在30多万元到40万元左右。”黔江区向鑫家庭农场负责人向川介绍。

    有了技术和销售保障,免去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就可以放开手脚大胆种植了。截至目前,黔江全区已有石会、石家、鹅池、黎水、沙坝、白土、新华等镇乡农户种植地牯牛7000余亩,为农民带来2000万余元的收入。

    目前黔江区已经建成全市最大的地牯牛生产基地,已经申报地牯牛地理标志商标,准备把它作为黔江的一个名特产品名片,向外界推介。

    “地牯牛看起来白嫩嫩、圆嘟嘟,十分呆萌可爱。用筷子夹一颗腌制好的地牯牛放进嘴里细细品嚼,感觉又脆又嫩,用‘嘎嘣脆’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了。再加上野山椒独特的辣味,泡椒地牯牛总是让人吃不够,又辣得过瘾。作为黔江的特色产品,希望它能走得更远更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效益和实惠。”黔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 健康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在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健康在线,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健康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健康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3882779006 邮箱:3109022@163.com

健康百科>>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