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妈也要持证上岗了?据报道,日前上海30多名家长经过近一年学习、实践、考核,获得了由某心理咨询学会基教专委会颁发的《爸妈上岗证》,以及一份《少儿心理咨询师》专业等级证书。此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众多家长“围观”。
[新闻解读]
父母也要持证上岗?
文/李爱铭
且不说《爸妈上岗证》的科学性、合理性,单说这张证书的必要性,就有待商榷。律师、医生、教师等职业的专业要求很高,需要设定门槛,只有经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才能上岗。与之不同,为人父母,首先是源自天性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爱孩子、教育孩子,也是人的天性;多数教养孩子的技能,只有在日常养育过程中才能慢慢习得。以一年培训作为当父母的门槛,实在不敢恭维。
当然,在从“当了爸妈”到“当好爸妈”的努力过程中,新时代家长面临着困惑:强悍的“虎妈”严苛要求,女儿成了才;温和的“猫爸”,女儿一样考进哈佛;“狼爸”则把孩子送进了北大……层出不穷的“爸妈标兵”,哪个更适合“我”学习?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适合“我的”孩子?一纸《爸妈上岗证》固然证明了家长的学习经历,但教育孩子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漫长过程。家长边学边用,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摸索出最适合自家孩子的办法。几次培训、一次考核,如何能各家通用、保用终生?
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反而让许多年轻家长产生“焦虑”甚至“不自信”,进而对一些所谓的“专业服务”产生盲从。比如孩子算术入门,在日常生活中加加减减就可以自然引导,但不送培训班,家长似乎就不放心。更有甚者,连孩子学爬学走,也要送专业机构代劳。但一些以迎合家长心态、制造商机赢利为目的的“专业服务”,能代替家长“用心巧思考、爱心多关照”吗?
[新闻观察]
重要的不是证书,而是学习
文/朱晓芳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所以,一开始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当好父母。当孩子不听话时,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时,家庭可能沦为战场。改变这种状况,重要的并不是我们要得到某个证书,而是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衡量自身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是否理清楚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真正关系。
家,永远是一个港湾,而不是战场。但是,身为父母,我们会忘记这一点,包括我。
我也曾经把女儿当成斗争的对象。直到有一次在《爸妈上岗证》体验课里,看了心理咨询师夏东豪放的一段录像。视频里,一位超过6旬的老父亲,在海里游泳,而他手里还拉着一条小船的绳索,船上是他40多岁的脑瘫儿子……儿子从小脑瘫,这位父亲有一次抱着儿子奔跑,儿子说了一句话:“今天,我感觉自己和别人一样!”从此,这位父亲一连几十年带着儿子跑步、游泳、参加铁人三项,到达终点时,父亲唯一要的回报就是儿子开心的笑容。
“究竟是我们要让孩子幸福,还是要求孩子给我们幸福?我们要孩子成为我们要他成为的人?还是帮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相比这位父亲,我们的爱多么自私。”看完这个视频,我一直在扪心自问。“我和孩子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只能支持她,而非强迫她。”当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时,我们的家再不是战场。
微言大义
@sheenjing:支持爸妈考证!学总比不学好。
@峨嵋吹雪:“爸妈上岗证”有必要。希望把课程表公布出来。
@资深美女56:上岗证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未必能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育儿经验并不是都可以复制的。
@刘晔萍:如今社会上发生的很多悲剧,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家庭教育立法能形成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让更多人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周钟伟:我认为,家长应接受相关“上岗”培训,培训应包含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内容,并强制执行。法律应界定作为一个父母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培训必须坚持公益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