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一方爱花钱,一方爱存钱,婚姻注定多争吵。
●有吝啬或溺爱的父母,孩子长大后均可为花钱行为而感到内疚
●每天为钱吵架的夫妻容易离婚,因为双方核心价值观难以调和
有了钱很烦,没有钱更烦。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调查,钱是人类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金钱观是每个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父母熏陶的结果,有的人舍得花钱,有的人厉行节约。如果夫妻双方恰好分处花钱派与存钱派这两大“敌对阵营”,就难免经常为钱吵架,弄不好有散伙之虞。
文/记者伍君仪 通讯员伍展虹
花钱派与存钱派相互鄙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里昂·塞尔查博士把人类的金钱观分为两大类:花钱和存钱。
花钱派认为,钱就是用来花的。花钱购买商品和服务,无论自用还是送人,均可增加幸福感和愉悦感。有了很多的钱,就不用太考虑东西的价钱,只要喜欢就可拥有,产生最大的满足感。和爱花钱的人在一起是很愉快的,他们慷慨、冲动,活在当下,不考虑未来。但是在存钱派眼里,他们是“败家子”或者“购物狂”,现实中若收入不好,他们还容易债台高筑。
存钱派认为,钱很有价值,理应得到珍惜,花的时候应该谨慎。钱存起来不花,可以给人稳定、控制的感觉。有了足够的钱,可增加安全感和独立性。把钱用来投资还可以“钱生钱”,给自己带来成就感。但是在花钱派看来,他们是“吝啬鬼”或者“守财奴”。
没钱也溺爱,孩子很内疚
玛丽回忆起自己小的时候,妈妈总是毫不吝啬地给她买礼物。几乎每天放学回家,妈妈都会新买一个挺贵的玩具或者名牌衣服给她。当她稍微显露出弹钢琴的兴趣,妈妈就买了一架钢琴放在房间里。其实他们家的收入并不高,玛丽记得爸爸很担心钱的问题,恳求妈妈不要大手大脚。然而妈妈依然故我,总是瞒着爸爸给孩子们买很多不是必需的东西,而且从香皂到高跟鞋都是名牌货。玛丽逐渐对钱感到纠结:一方面,她在接受礼物时内心有着强烈的负罪感;另一方面,她习惯每样东西都要选择最好的。她长大后传承了妈妈的花钱习惯,买奢侈的东西让自己感觉舒服,过后又觉得自己很坏。
无论贫富,我们对钱的态度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过去。例如,孩子看到父母为花销而吵架,看到有亲人失业后担心下一顿饭会揭不开锅,长大后往往对人对己都比较吝啬。美国心理学专家莉萨·费尔斯通博士称,如果有一个十分吝啬的家长,孩子对钱的想法往往是消极的,提出想要任何东西都会有负罪感。受到溺爱的孩子一发脾气就会得到礼物,长大后就会不知餍足,有时却会觉得自己不配获得这一切。
费尔斯通指出,无论是花钱还是不花,我们内心总是有一个声音在挑拨人与钱的关系。有时,这个声音激发你乱花钱的冲动:“去买那双鞋吧,辛苦了一天,得犒劳一下自己。”买完后,它又跳出来说:“你有毛病啊?把钱都浪费掉,太不负责任了。”于是,你出现强烈的内疚和焦虑。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荔湾心理门诊主任殷青云表示,压抑不住花钱的冲动,过后又后悔的人有冲动控制障碍的可能。例如有些女性一时冲动就忍不住买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拿回家后就堆放起来,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有打开过。她建议这些人不妨尝试“厌恶疗法”,想象自己购物的情景,然后用橡皮筋弹痛自己,制造不愉快的刺激,有可能减少乱花钱的行为。
天天为钱吵架,可尝试AA制
有一对夫妇,老公是个体户,花钱大手大脚,老婆却巴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两半用,总是为食品、汽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斤斤计较。在老公的同意下,老婆把他的收入存到一个户头,用来交税和偿还贷款。但是老公常常会从中取出钱来给孩子买礼物,导致到了年底常常钱不够了,只好向银行借钱,加上利息又增大了开支。为此夫妻俩经常吵个不休,几乎到了离婚的边缘。
夫妻会为很多事情吵架,如养育孩子、性生活、家庭琐事、与双方亲戚的关系等。但是,为钱财的争吵超过了上述因素。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研究发现,夫妻为钱财问题吵架越多,就越容易离婚,每周吵几次和每天都吵的夫妻特别容易离婚。
在涉及钱的争吵中,夫妻双方常常自以为是,进而激烈对抗,久而久之分歧越来越大,酿成种种误解和情感创伤,最终威胁到婚姻的基础。如果钱不够花,会吵得更激烈,但即使经济状况不错,夫妻对钱的分歧也是难以调和的。据塞尔查分析,这是因为钱反映了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夫妻对钱的基本立场出现花钱与存钱的对立。美国心理治疗师玛格丽特·科克伦称,很多人幻想婚姻会改变自己的另一半,但实际上是很难的,至少在钱的方面无法改变。
塞尔查建议夫妻双方主动谈彼此的分歧,切记不是为了分出谁对谁错,而是认识对方对钱的看法,因为双方的看法都不无道理,也是从小受父母影响而根深蒂固的,明白了这一点才能相互理解。然后双方要积极寻找共同点,找到能够互相妥协的地方,以后对钱的处理要能体现双方的意志。殷青云建议为钱闹矛盾的夫妻可以实行AA制,各自对自己的钱负责。
美国财务顾问李克·卡勒认为,男女早在结婚前就要搞清对方有没有债务问题,了解债务是怎样造成的,可咨询财务顾问或心理治疗师,因为债务可能是赌博、购物狂甚至是还有其他情人所致。如果负债的是你自己,你可能隐瞒,但卡勒认为应该告诉对方,看看对方能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