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新华网10月30日消息 (刘映)美国脑卒中发病率近几年在下降,但我国以比较快的速度上升。从数据上看,我国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比美国的73岁整整早了10年。
对此,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对心脑血管病人采取了许多防控措施。同时,他们的防控体系也有一定优势,像在发达国家基本上70%是家庭医生、社区医生,这些医生直接深入到一家一户,不单单是看病,而是主动给全家提供保健咨询,其庭医生能占到4-5个人/千人,我们则是0.085个/千人,所以差别还比较大。
“中国人吃的太咸了”
在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像高血压,美国合格控制率已达50%,我国的高血压合格控制率只有10%左右。另外还有控烟、控盐,现在美国医生吸烟率只有3%,我国的医生吸烟率还有40%多。“中国人吃的太咸了,美国现在人均吃盐3.2克,而且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突发事件,他们还要把盐减掉10%。我们现在12克,中国人高血压现象非常严重,老百姓的盐减不下来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王陇德说。
在运动习惯方面,王陇德表示,国外很多人有运动习惯,下午四五点钟、早上跑步的非常多。“我们锻炼的也就10%左右,且锻炼人群多是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为什么说要关注中年人的中风风险?因为中年人很少动,动是第一保健要素,只有你动起来才能保证身体健康。许许多多的风险没有控制好,因此导致我们的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像提前到三四十岁,最近我们卫生系统几个四五十岁的专家都猝死,医生也是压力很重,基本上不锻炼,风险没有控制好。”
因此,防控脑卒中需要全社会“动起来”,一是把知识教给老百姓,让大家知道哪些危险因素是影响发病的,这些危险因素怎么控制。同时医务界也应该行动起来,去检查老百姓的风险,去开发群众中潜在而又必须的需求,说是潜在的,就是因为这些问题不查是不知道的,像血压、血糖、血脂不检查不知道。更不要说颈动脉狭窄,不做超声也不会知道。卒中就是个寂静的杀手,悄悄地就来了。一般来说,卒中有8个危险因素,具备3个就是高风险人群。这些风险发现不了,一旦发病就非常严重。“最近连续看到好多30多岁的人中风,有的走了,有的残疾了。以前中国话讲‘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但30多岁的人还有一个问题,他的下一代还没有长成,像最近我们碰到一个31岁的人中风,3个多月没抢救过来,留下了10个月大的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特别是这个10个月的孩子,这对他的一生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这个问题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关注中年人的中风风险。”
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生是“突破口”
对于全国的脑卒中患者来说,就诊的第一时间还是在区县,区县这一级防控能力的提升很重要。如何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调动社区医生的积极性,王陇德表示,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多城市,社区搞收支两条线,给他固定的工资,所以他没有积极性多干事。发达国家的经验是大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治疗机构是社会办的,政府只是向社会办的医疗机构去购买服务。社区医疗机构要跟服务对象签署协议,每一个服务对象要做哪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政府都给定好了。“你跟老百姓签了协议,按人头分,你服务多少人我给你多少费用,所以他服务得非常好,因为他签不了协议就拿不了工资。”
对于康复来讲,首先在基地医院能够把康复和预防、治疗结合起来,放在一个病区里。王陇德指出,脑卒中大部分都是缺血性的,减低病死率、减少伤残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动手、及时溶拴。但溶拴有创口期,现在基本上是4个半小时之内,如果患者从发病到到达医疗机构开始溶拴,能控制在4个半小时之内,就会极大地减轻残疾的可能和残疾的程度。但很多病人是到不了的,而且患者也没有这个意识和理念,发生这样一些疾病的前兆,因为这个往往在夜里或者凌晨发生,患者就说等等吧,不及时到医院,等到了医院就来不及了,这样一些理念的建立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