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泸州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出台了新举措,以4600多万元资金为保障,全面系统地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伴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从今年起,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或走在全省其它城市前列。
现状:老龄化程度高 养老服务严重滞后
据了解,老龄化程度高,养老服务业机构建设严重滞后,这是我市目前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6%,预计“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比例将达到18%。

而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业机构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呈现“数量少、规模小、基础弱、条件差”的状况。一是养老床位缺口较大;二是民办养老机构十分薄弱。全市经民政部门审批的民办养老机构仅20个;三是养老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除国家投入新建的外,国办和民办养老机构大多利用闲置办公用房、校舍、厂房等改建而成,生活设施陈旧且不完善,不符合老年人生活的特殊要求,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文体、医卫设施;四是社区和居家养老试点亟需扩大。近年来,我市在三个区的近20个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业试点,有17个社区成功创建省级养老服务业社会化示范社区,但与全市265个社区相比,覆盖面十分狭窄,难以彰显示范带动效应。因此,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业还基本处于“居家养老基础不牢,社区养老无法依托,机构养老难以支撑”的困难境地;五是养老服务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服务业项目单一、服务管理方式落后,与人性化、个性化、专业化的社会需求极不适应。
亮点:养老服务体系取得实质性突破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民生工程、民生实事、民生事业突破的重要内容来积极推进,通过强化组织保障、政策创新、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措施,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新增改造养老床位3034张(目标任务5200张);建设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1个(目标任务91个);已做好居家养老前期工作,初步摸底拟定为28489名(目标任务54000名)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新增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全覆盖床位工作目前按进度推进,完成规划、选址、定点等前期筹备工作。全市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达到179个(城市福利院8个、农村敬老院140所、民办养老院31个),共有床位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3张。
今年起,我市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基金,累计投入金额约为4600余万元;初步建成了以泸州医学院卫校等中高职院校为主的养老服务人才初级培训理论学习基地和以市养老福利协会会员单位为主的实训基地;建立了高龄补贴制度,将贫困老人纳入重点医疗救助对象;创新养老模式,促进医养结合,打造具有泸州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深入开展居家养老试点,拓宽养老服务渠道。
近日,泸州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出台了新举措,以4600多万元资金为保障,全面系统地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伴随着这些举措的实施,从今年起,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或走在全省其它城市前列。
展望:服务体系产业规模发展环境大改观
力争到“十二五”末(2015年),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90%的老年人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到2020年,在现有2万张养老服务设施床位的基础上,新增床位2万张左右,总床位数达到4万张左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
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城乡居家养老覆盖率达100%。城乡日间照料覆盖率分别达100%和90%。全市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40张,服务能力大幅增强。
产业规模显著扩
以老年生活照料、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多样化的定制和个性化服务,同时发展老年电子商务,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提供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涌现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业产业集群。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和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加快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争取将40%的乡镇敬老院建设成为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及其他社会福利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福利中心,逐步实现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从今年起,试行公办民营,收费实行无偿、低偿、有偿三种方式结合的运营方式,使农村居家养老成为现实;政府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对象是孤老、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包括残疾人),通过购买民营养老院服务,实现对老人提供服务;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游和文化娱乐等需要,开发养老、养生、养心、健身产品,尽快建立覆盖全市的老人“紧急救助”信息系统,为老年人做贴心的救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