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油纸伞》采编老师陈敏:通过教材的载体,让更多人了解泸州油纸伞
这学期刚开学,八年级(初二年级)学生小雨打开《美术》教材欣喜地发现,有一课是关于泸州分水油纸伞的内容。
昨日,记者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主任冯恩旭处证实,含有《泸州油纸伞》一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美术》下册,正式成为全省的教材,使用时间将持续10年。
陈敏向记者展示有《泸州油纸伞》一课的《美术》书
分水油纸伞 进入国家级《美术》教材
昨日中午,记者在泸州外国语学校,看到了这本刚刚启用的《美术》教材。该教材由教育部审定通过,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泸州油纸伞》一文,为教材的第17课。记者看到,除文字外,该课还选用了11幅照片,详细介绍了泸州油纸伞从选料、加工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
据了解,《泸州油纸伞》由泸州外国语学校的美术教师陈敏采编,她也是这本教材地方内容部分的编委之一。“因为喜爱油纸伞,2009年,我开始在美术课堂上引入油纸伞。我从油纸伞的生产制作过程,颜色的搭配、画面的设计等,让学生进行欣赏、体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美术相结合起来。”陈敏说,她没想到她尝试的课程,能进入国家级教材。“我希望泸州分水的油纸伞,能够对孩子们的美术启蒙教育发挥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泸州的油纸伞。”
昨日下午,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这是我市教师采编的内容首次进入国家级美术教材。
优质课比赛 《分水油纸伞》获全国二等奖
从2009年5月到现在,陈敏坚持将分水油纸伞的工艺、色彩、绘图等,融入到美术课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美术课,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美术课上进行油纸伞制作
2010年,泸州电视台举行了一个以非物质文化为内容的电视讲座比赛,陈敏选择了泸州油纸伞作为比赛内容,从民间美学角度,全面阐述油纸伞。2010年,全省第八届中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陈敏代表泸州参加,她的《民间色彩搭配——分水油纸伞》一课,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
2011年10月,陈敏代表四川省参加在安徽黄山举行的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获得了二等奖。为了全面阐述油纸伞上百道制作工艺,陈敏带去几十把油纸伞当道具。比赛结束后,听课的老师和互动的学生,争相抢着要油纸伞。“不少老师感叹,原来油纸伞有这么多内涵。”2012年1月,陈敏在《中国美术教育》发表《〈梦里花落知多少,风雨桐香留清新——民间色彩搭配之分水油纸伞〉教学案例》,她的油纸伞课再次受到关注。
推敲严谨 《泸州油纸伞》一课三易其稿
2013年6月,陈敏接到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主任冯恩旭的邀请,参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版《美术》教材。“《泸州油纸伞》三易其稿,才最终出版。”陈敏告诉记者,第一次她向编委会提供了课件,内容非常丰富。第二次,她又提供了上百张图片。第三次,对文字进行了精密的删减,字词句都有严格的要求。“我的每一个步骤都严格按照编委会的要求,进行修改和调整。”
“油纸伞制作过程的图片,是我去伞厂拍的,过程非常详细,几乎是每道工序一张照片。另外,我还选用了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童杨老师拍的图片《学做油纸伞》。”陈敏说,教材非常严谨,图片不仅有工序部分,还有教学时的图片,以及其他场景的图片,她拍的《守望桐油纸伞》《油纸伞》等图片,在教材中也有专门的署名。
记者看到,《泸州油纸伞》一课中,共有11张照片,其中工序流程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余的则是现场、授课的照片。记者发现,其中还有一张一个女孩在伞丛中的照片。陈敏说,这是一次带学生去伞厂体验、实践时拍的。照片中的女孩,名叫佘星宇,现在是高三的学生。“能上教材,真是幸运。”昨日下午,佘星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省教科所专家:《泸州油纸伞》感染力强
不仅泸州外国语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泸州油纸伞元素引进课堂,在江阳区分水岭小学等学校,也有这样的尝试。分水油纸伞厂的负责人毕六福昨日告诉记者,他没想到分水油纸伞能进入国家级的中学教材。“以前,中央美术学院等也来厂里购买过油纸伞的教学道具,不过中小学较少。当时,从传承角度出发,我们只收取了成本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这一传统工艺。”
《美术》教材地方内容部分的编委、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室主任冯恩旭昨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美术》教材已经进入全省的课堂。《泸州油纸伞》参加全国的优质课比赛时,曾有很大的争议,但业内对此还是比较认同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相结合,这种教法具有新颖性,无论是审美的角度、教学的要求,都符合时代性;课堂上对学生的感染力大,参与性强,具有地方特色,这说明泸州油纸伞在教学上经过推敲,已经成熟。“一本教材,一般要使用10年左右,这将是对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
《泸州油纸伞》进入国家级教材,让更多人认识泸州并爱上这座美丽的城市,陈敏表示,对油纸伞的课题,她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