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数据帮助医院,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服务患者?如何打造诊疗更安全、就诊更便利、沟通更有效、体验更舒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近日,第八届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在浙江省嘉兴市召开。在第六平行分论坛“智慧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指出,要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跟医学深度融合,才能在未来推动医学模式的变革。
服务基层,新技术加速整合串联
“在互联网诊疗起步阶段,医生不能通过网络听患者的心音、肺音、叩音,只能进行问诊。后来,这些问题靠数字听诊解决了。声波振动监测技术敏感度比人耳高出一倍,而且简单、易行。加上智能算法,实现声波可视化,这样就可比对、可计算、可筛选。在互联网的支撑下,远程联合门诊成为保障基层患者首次发病找专家的创新模式。虽然互联网医院禁止首诊,但是借助联合门诊的方式,基层首诊就成为可行模式。”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医院发展办公室主任卢清君说。
中日友好医院1998年成为卫生部远程医疗试点单位。“经过20多年发展,远程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完善。在‘十三五’期间,医院重点对管理、业务模式、技术平台作了进一步研究,为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进行了不少有益尝试。”卢清君介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的指导下,基于远程会诊网络,该院建立了国家老龄服务和医养结合的远程协同平台。第一期174家试点机构已经入网,目前正在招募第二期,目标是500家。
“机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第二期将进一步探索服务模式,同时对接可穿戴设备、监测设备,进行数据采集。结合慢病门诊和综合诊疗体系,平台可以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提供远程服务。目前,我们需要在技术上加强研发和创新,加强配置,重点是围绕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进行防控。”卢清君说。
80%的皮肤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遗憾的是,基层皮肤专科医生少,县级以下几乎没有皮肤专科医生。”卢清君说,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病与性病科主任崔勇教授研发的人工智能皮肤影像诊断辅助系统,可准确识别17种皮肤肿瘤,准确率达91.2%,远超美国同类技术。对基层来说,这一辅助系统是非常有帮助作用的。
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需要高标准的5G网络基础设施。卢清君介绍:“去年,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国移动集团等联合获得了国家发改委5G新基建项目,与多家医院牵头建设国家、省、市、县、乡、村远程医疗协同体系。同时,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制定了5G医疗卫生行业应用标准。”
“互联网医院的最终目标是助力国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卢清君认为,“一方面,要把国家政策、行业法规、标准制度贯彻下去;另一方面,把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创新服务方式,在服务基层的同时结合医保支付、人工智能技术等,提高效率。”
支付撬动,建立整合型生态圈
“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包括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安宁疗护等方面,‘互联网+’是必选项。安徽的县域医共体、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医保局已经有了初步尝试。”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顾雪非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工作分为3个层次:一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就医体验;二是医生、医疗机构协同,开展“线下+线上”服务,形成连续的医患关系,提高临床质量;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医学深度融合,推动医学模式的变革。
“所谓创新,要将互联网视为一个管道,真正有价值的是数据。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跟医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在未来推动医学模式的变革。”顾雪非介绍,目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方面。线上与线下服务融合的核心模式应该是,把线上服务视作是线下服务的延伸。于是,医患的关系从点变成线,变成连续化的交互。比如,借助成熟的智能药盒技术,医生会知道患者家里放了什么药,什么时候用、用的量是多少,并指导患者用药。国外的研究也表明,服务质量改善,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间接地促进了临床质量提升。
建立并规范发展“互联网+医疗”等新兴服务模式,涉及数据安全问题、服务监管问题以及公平性问题。顾雪非提出两个思路解决这些问题:第一个思路是,按项目付费。把有质量标准的好项目制定成收费的项目,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医生积极参与其中。第二个思路是,在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下发展互联网医疗,降低成本,改善医疗质量。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模式及其绩效评价和支付机制。
顾雪非强调,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医保领域的变革不仅仅是支付方式的流程再造,更要建立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服务的付费方式,实现医保智能审核。医保战略性购买实现按价值付费,也必须要以互联网与大数据为基础去展开。例如,各个县市统筹区域的老龄化程度、富裕程度不一样,对医保基金的需求不一样,所以要对每一个参保人进行健康画像形成相对风险分数,这就要依靠数据——包括患者就诊信息、人口经济学信息等相关的数据。
医患友好,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既往,衡量医疗机构好坏的标准主要是硬件设备、科研实力、医生技术等。最近几年,患者满意度作为新的评价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提供了更多可能,服务范围由诊中延伸到诊前和诊后,有利于医院通过互联网整合起一套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流程标准。
2014年6月,健康报社启动了医患友好度建设项目,项目的核心理念是以患者端的反馈为契机,借助互联网工具,系统地帮助医院提升管理质量,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医患关系。“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改善医患关系确实能助力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以患者反馈数据为基础的服务质量精准化提升,让改善医患关系变得更科学高效。”健康报社医患友好度建设项目负责人张昊介绍。
医患友好度建设项目的一大特点是“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通俗地说,“过程管理”是以医患友好的理念和标准为基础,开发相应的专家评测工具,用于医院自检已经采取了哪些促进医患友好的措施;“结果管理”是通过短信推送、逻辑问卷、分层采集等技术向患者收集就医反馈数据,验证医院相关措施的效果。
据介绍,通过“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相结合不仅可以发现医院的薄弱环节,为医院制订改进计划提供数据支持,还可以帮助医院评估改进计划执行的效果。通过医患友好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和医院信息系统的对接,可以实现对科室甚至医护个人级别相关数据的“细颗粒度”分析。
“用大量真实客观的数据呈现医院、医生、患者的具体情况,我们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推动医院发展,给医生提供帮助,真正地注重人文关怀,让医生、患者从中获益,最终提高医疗机构在患者心中的美誉度。”张昊说。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