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舒(右)和村民在一起。
北京专家帮村民义诊。
基层医疗人才招不到留不住
村民小病磨大病拖因病返贫
搭桥办培训定制派医生破题
山西省大宁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6.9万人口,4万多常住人口。
和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一样,医疗始终是当地人生活中的一道暗坎,“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但说起看病的难处,依然让不少年收入徘徊在2400元以下的村民们直挠头。
“不懂病、不看病、不治病是不少村民共同的困境,而基层医疗的薄弱力量,又让很多村民不得不长途跋涉去大城市看病,因病致贫几乎是中国大部分农村都存在的问题。”来自北京的挂职干部李天舒这样评价乡村医疗问题的症结。
2014年9月,受国家卫计委委派,李天舒成为大宁县挂职副县长,主管医疗和扶贫。在基层工作的一年时间里,这个曾经的医疗记者最真切的感受是,“基层困难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问题是想不想做,有没有人去做!而且我相信,能够在一个县实现的改变是可以推广到中国更多的农村去的。”
一个挂职干部眼中的农村医疗难题到底难在哪?又如何突破?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胡亚平
今年夏天,李天舒带着大宁县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到深圳参加了一次医疗学术会议,回来的路上,这名干了30年的老基层医生感慨道:“干了一辈子医生,第一次跟大宁县以外的同行交流,真是不容易。”
县医院招本科生难如登天
“我们虽然是贫困县,但是医疗硬件并不差,新建的县医院门诊大楼和疾控中心综合大楼不会比太原的医院差,但是说到软件,人才才是真正的短板。”李天舒在2014年9月到大宁县挂职之前一直是《健康报》负责农村医疗的记者,他说,缺人才几乎是农村的通病,“这些年基层医院想招到一个本科生简直难如登天,即便是大专生也不一定能招到,有时招到了也留不住。”
“在大宁县,可能没有一个医生敢开胸开颅,甚至连稍有风险的剖腹产都要犹豫是否转院,这让基层老百姓怎么就近就医呢?”李天舒说。
不愿意来基层是因为待遇低吗?
李天舒认为也不全是,虽然大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因为医疗支出靠财政兜底,新来的医生收入在2000~3000元,资深医生收入在4000~5000元,“相比大城市肯定有差距,但在当地,这样的收入也算体面,真正的问题是基层的医生没有任何进修和学习的通道,留在基层则意味着医术的荒废。”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综合科主任谢汝石对这个现象深有体会,一起毕业的医科生,即便当时水平差不多,留在大医院和去到小医院,10年之后大家的医疗技术水平相差了几个档次。“这也是很多医学院毕业生不计一切代价都要留在大医院、大城市的原因,有的时候真的不仅仅是因为钱,基层医院留给医生进步的空间太少了。”
李天舒说,大宁县的医院硬件并不比太原、临汾的医院差,但村民一旦生大病,还是第一时间想到去太原甚至西安看病,“你没有医生能诊断、能治疗,即便有机器,没有会用的人,来了也是白搭。”
李天舒初到大宁县曾去基层多个卫生站调研,农村卫生站形同虚设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三分之一的基层卫生院已经关闭,三分之一勉强生存,还有三分之一能正常运转。之所以倒闭就是因为小病没人去看,大病看不了,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基层卫生设施的功能。”
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医疗水平上不去,留不住病人成了摆在副县长李天舒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被“富贵病”缠身的贫困县
挂职大宁县副县长的职位后,李天舒没事就往下面跑。李天舒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贫困县的老百姓最常见的疾病居然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本身是个富贵病,而在空气质量不错的乡村居然成了呼吸系统疾病的重灾区,我想不通。”在村民家的一顿饭让李天舒开始明白了。当时在太德乡茹古村内一村民家中吃饭,李天舒第一口刚吃进去就想吐出来,“实在是太咸了,就像吃了一把盐。”李天舒发现,当地的饮食习惯重油重盐,“国家推荐每人每天吃6克盐,山西农村平均每人每天吃15克盐,远超标准。”而喜欢抽劣质的香烟也成为当地不少村民感染呼吸疾病的主要原因,更令李天舒头疼的是,有些村民血压高达170,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有病,也从不去看病。
今年春节前,李天舒带着县疾控中心的同事们来到茹古村,跑遍了全村145户人家,逐家上门摸查发现,有的老人多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救治,导致因病返贫,终身处于病痛之中。太德乡卫生院院长郭润生告诉他,村里像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多达20人,不少村民“小病磨,大病拖”。村民侯新风今年59岁,1994年就被确诊为胸积水,最后终于拖成大病,先后在太原、离石和当地医院住院近一年,花去医药费三万余元。丈夫贺双旺说:“一个月光输液费就得近千元,这病真是把我家害苦了。”
不懂防病、不会看病,成了李天舒发现的第二道难题。
医疗资源上下堵塞的孤岛
县里有医院信不过,城里有医院看不起,村民常常会跟李天舒这样抱怨看病难,基层医院与整个国家平均医疗水平的脱节,也导致这里成为医疗资源上下堵塞的孤岛。整个大宁县卫生系统在岗专业技术人员有360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仅19人,不少是即将面临退休的老医生,而因为缺乏机制和人脉,基层医院有看不了的患者除了向临汾市级医院转院便没有别的选择。“有问题就往上级医院推,但实际基层医院的水平并没有丝毫提高,因为缺乏交流的机会,基层医生也如同在信息孤岛上一样,对新的医疗技术知识毫不知情,更不要说提高技术能力。”
医生信息不通,病人就更不要提,大部分农村病人进城看病都是两眼一抹黑,既不知道自己要看什么科室,也不知道具体要找什么医院什么医生,这其中找错医院、延误病情、浪费钱财的大有人在,还有不少被医托所骗,人财两空,“很多村民说起看病都是一肚子苦水,他们根本没有能力获得足够的信息,就需要不断试错,加上经济条件有限,才会觉得看病难,治病难,有些干脆就放弃了。”李天舒认为,基层医疗信息不畅顺,缺乏好的资源几乎是通病,“ 不但病人们不知道好资源在哪里,就连医生们自己都不知道好资源在哪里!”
农村医疗信息孤岛成了李天舒面临的第三道难题。
破题三招
第一招:牵线搭桥办培训
问题摆在眼前,关键是怎么办?
为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李天舒今年为县医院招来了18名专业技术人员,“招人来不难,问题是招来了怎么留下来?现有医疗人才的能力怎么提高?”为这些愿意留在基层的医生提供进修和上升空间成为李天舒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天舒开始为此事奔走。他跑回报社反映情况,得到报社的大力支持,由报社出面和中国医生协会一起举办“贫困山区帮扶工作暨基层医师培训班”,“为培训班上课的医生都是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大医院的一流专家,讲的也都是最新、最实用的医疗知识。当时,大宁县6个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乡村医生200多人都跑来上课,连附近县的医务人员也跑来参加,基层医生确实太缺乏这样的进修机会了。”
除了把专家引进来为村民义诊、看病、为基层医生培训,在李天舒的牵线搭桥之下,还积极地把基层医生送出去学习,当地医生说,这在过去基本是不敢想的事。从2014年11月至今,中国医师协会全额资助了大宁县7名基层医师参加学术培训班,并联合北京世纪坛医院为大宁县2名基层检验医师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减免食住费免费进修。
“为基层医生找到组织,帮他们培训之余,也让这些基层医生能够与更高水平的医生组织建立联系,将来即使我离开了大宁县,他们也可以找到组织、找到人,帮他们解决一些现实的医疗困难。”在今年9月结束挂职离开大宁县之前,李天舒力荐大宁县太德乡卫生院院长郭润生加入了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生分会,“如果让一个地方一个医生搭上外面的资源,就能帮助当地病人和医生找到更多的帮助。”
第二招:健康小屋为村民建档案
治病难,防病更难,不懂防病、不会看病成了农村医疗困局的根本原因之一,“茹古村有个66岁的大娘经常头晕,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我们上门调研,才发现她高压达到170,但从没看过病。这种情况在农村不在少数。”
李天舒下乡调研发现“治愚”比“治贫”、“治病”更迫切,“那种高盐高油的饮食吃多一天就会快一天生病,基层村民一无所知。”
李天舒建议要加强医疗知识的宣传。在县分管教育副县长田云的支持下,利用茹古村空置的幼儿园用房,建立起了第一个健康小屋。在李天舒设想中,以这个小屋作为基地,建立起“县(疾控中心)——乡(乡镇卫生院)——村(健康小屋)一体化健康教育新模式”。
有了小屋,李天舒又帮小屋拉来赠书,买了必要的诊疗设备,“我们建立好小屋后,就发动疾控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健康数据入户收集工作,不仅把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健康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一年的比对,通过不断的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看看能不能提高村民的健康素养,这些最终将惠及村民。”
李天舒说,以限盐、控油、戒烟为抓手,让村民了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知识,多运动,多吃蔬菜。健康小屋还请来北京专家为村民进行健康教育,来听课的村民将健康小屋挤满。
“一年一间小屋不到3000元,但效果显著,比如告诉做饭的妇女‘做菜少放点盐’,慢慢转变他们的生活习惯。如果基层农民能提高健康意识,不但能防病还能防止延误病情,花一点点钱就能看到很大的效果。我相信很多基层农村都需要这样医疗知识的普及和村民健康状况的摸底。”李天舒觉得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改善一些情况。
第三招:定制帮扶按需派医生
李天舒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来自国家、省市地方层面的帮扶力度一直很大,但怎么让这些帮助能够精准到位,不流于形式,切实解决问题呢?
“义诊模式虽好,但因为上下级医院之间缺乏沟通,常常是上级医院闲置的医生被安排下来驻点,但实际在基层医疗方面也帮不上什么忙,驻点医生混够时间又回去了,使得人才帮扶流于形式。”
针对基层医院人才紧缺这个最现实的困难,李天舒提出能不能定制医疗帮扶模式,“所谓定制,就是基层医院缺什么医生就要求结对帮扶的组织按需派送,比如我们现在很缺助产士、麻醉师、外科医生,能不能按照我们的需求为我们派医生,而且能安心待一年,扎扎实实把下面的医生团队带起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天舒的想法得到实现,今年9月,将有一个7人组成的“定制医疗帮扶小组”被派驻到大宁县人民医院挂职,为期一年,“来一个好医生就能带活一批好医生,能够让双方都获益。”
干了一年,李天舒即将在今年9月完成自己的挂职生涯,“过去做记者,我常常觉得基层的问题好复杂好难,这一年我自己在基层工作,我觉得基层工作不难做,难在有没有人扎扎实实去做。”李天舒认为,实际上,中国大部分基层农村医疗方面的问题都有共通之处,“如果在大宁县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地方,一样能够解决其他地方问题。”